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开堤放淤”“开辟支流” 双管齐下

发表时间:2004-12-08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就像大禹治水一样,长江中游的防洪不能光靠“堵”的办法,而要以“疏导”为主,给洪水和泥沙以出路。

  日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等人为首的科研人员完成一项课题,对长江中游防洪提出上述新思路。

  殷鸿福认为,长江中游的泥沙和洪水灾害,是自然对人类强加于它的束缚的反抗,因此,解决这一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

  
据悉,在明、清荆江大堤修筑之前,长江在江汉平原呈漫淤状态,河床保持正常状态。而在大堤形成之后,因大堤约束,泥沙沉积于堤防之间,致使河床不断抬高。

  
目前,长江荆江段河床已高出两岸地面2米,洪水水面比堤内地面高出6—13米。殷鸿福等人认为,1998年长江洪水量并不是历史最大的,但多数地段超历史最高水位,就与这种高差有很大关系。

  
专家认为,荆江段“地上悬河”的形成,以及河床与两岸平地间不断增大的高差将是中游长远的重大隐患:它一方面造成了严峻的洪灾形势,另一方面也使得堤外平原的积水无法排入长江,转而形成内涝。据悉,目前仅江汉平原就有冷浸田180万亩。

  
课题组认为,三峡水库的建成将为治理长江中游泥沙问题提供50-80年宝贵的时间。从“给洪水和泥沙以出路”这一思路出发,该课题组提出两条具体的对策。

  
对策之一,利用已有的长江故道或连接现有的湖泊,开辟长江支流,将一些湖泊连接起来以加强排洪能力。

  
殷鸿福介绍说,这些河道的建成,不仅可有效增强长江中游的泄洪能力以及减少高水位的持续时间,从而遏止江汉平原的洪患,同时也将有助于改善江汉湖群的水质。

  
据介绍,目前江汉湖群富营养化严重,人工除污耗资巨大,与河道相连后,死水变成活水,污染将大大减轻。

  
对策之二是开堤放淤,对荆江大堤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轮流开堤开垸放淤,让泥沙沉积于堤外和垸内低地,以淤高地面,让清水回入河槽。

  
殷鸿福认为,开堤放淤不仅可刷低河床,泥沙淹没冷浸田后几年时间内还可改造成良田,从而达到防洪与除渍并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