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一名学生,在离开学校到社会上闯荡一年后,又回校学习了。当他见到学院党委副书记帅斌时,百感交集:“学习太重要了,奋斗太重要了。我不会再让你们操心了。”
这位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入学后失去了学习动力。老师反复做工作都无济于事。学校分析认为,他所缺的是吃苦精神和毅力,于是与家长商定,由学校保留学籍一年,家长停供生活费,让这位学生到社会上谋生锻炼。这位学生走上社会后,历经曲折,最后靠送牛奶———送30袋牛奶挣1元钱谋生。打工一年,他给学校写了10多封信,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日益深入,最后像变了一个人。
地大党委宣传部部长余瑞祥教授对记者说,若在以前,这名学生最后只有退学回家一条路可走。他的幸运,得益于地大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育人思想。这位重新回校读书的学生也说,是学校的科学育人观救了他。
据了解,早在十几年前,地大就提出“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并在武汉地区高校中首开心理咨询,引导贫困学生逆境成才。从那时起,注重科学育人,一直是学校党委工作的着力点。
记者在地大采访时看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德育工作,体现在了育人工作的每个环节上。
该校环境学院副院长祁士华教授,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程学院著名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鄢泰宁也担任班主任。据了解,在全校的博导中,有20%当了班主任;班主任中,副教授以上职称者,也达到70%。地大党委学工部部长万清祥对记者说:“当代大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敬重名师,二是喜欢愿与学生交流的导师。地大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出台措施,让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走上班主任岗位。”
选择辅导员也是如此。辅导员不懂学生所学的专业,很难真正了解学生,学生们也有距离感,往往话不投机。从2001年开始,地大选拔辅导员时,注意挑选懂学生所学的教师,他们知学生所难,急学生所急,能很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经过几年的努力,地大目前已形成了时间上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内容上涉及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身健康、就业、成材等方方面面,所有教职员工都有责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
记者采访时,不少学生都说起殷鸿福院士。他任校长期间,在年逾花甲之年,率领学生上青藏高原,常常走在最前面,连续20天风餐露宿,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作风传给学生。数理学院教授杜柏仁,教数学课时不时带出数学家的成长历史,并将数字符号人性化,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和美育教育,深受学生喜爱。
据地大党委学工部刘世勇副处长介绍,在地大,德育工作不光是政工干部和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也是每个教职员工的职责,学校每年都要考核,并在学生中测评,奖优罚劣。“科学发展,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只有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工作,才能体现时代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地大党委副书记傅安洲强调说。
因此,学校专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大学生咨询中心,专门负责协调、安排、开展各类咨询工作。在几年前为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地大又以自愿方式,在毕业生中开展人才测评工作,为学生就业找工作提供指导。目前,湖北省人民医院的心理医生,每周都来中心坐诊,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在工程学院,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刚刚治好了力学恐惧症。原来,这位其他学科都很优秀的学生,由于上高中时学物理受挫,从此落下心病,上力学课时常常逃课。班主任和辅导员发现问题后,鼓励他接受心理治疗,最后找到了原因,学习成绩迅速提高。
该院的“明德网”,学生可以一对一地与教师交流各种话题,内容开放,许多学生在此解决了思想和心理困惑,5年的点击率累计超过了40万次。5年中,该院专业课教师捐资助学超过19万元,大大缓解了贫困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使80%的贫困生考上了研究生。
从去年开始,地大把学费净收入的20%,一次性拨给党委学工部,由学工部统筹使用,2005年达到1600万元。其中有8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生,其余用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业服务和指导、心理健康等。
为使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学校还将德育工作纳入科研项目,大力构建学术实践团队。今年开展的项目有:《发挥专业教研室德育功能工作机制研究》、《地学类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研究》、《50年来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研究》和《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地学人文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等。此外,他们又建设了多支以教育、引导、服务学生全面成长为宗旨、功能和作用互补的学术实践团队,其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团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团队、人才测评与就业指导团队、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团队、学生事务管理团队、艺术教育与实践团队。
地大的各个学院,德育工作也各具特色。
以支持学生成才为抓手,是地学院加强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多年来,该院一直组织学生参与老师的项目,让学生接触前沿知识。学院每年还选拔10名学生,每人资助3000元,支持他们搞科学创新活动。近两年来,该院学生依托老师的项目,已发表论文11篇,学生都是第一作者。大三学生陈意撰写的论文,屈原皋、解古崴合作的论文分别被SCI收录发表。
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磨炼中感知、体悟、内化、升华人生理念,是地大育人的又一特色。学校在周口店、北戴河、黄石等地建了五大实践教学基地,各院系还建了55个校外实习站点、47个产学基地。其中,周口店实习站,以培养学生能力与作风高度统一为特色,让学生通过野外地质实习、登山等活动,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建站以来,已有3万名学生在这里接受训练,其中有千余名毕业生成长为科学家、教育家,23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全国高校中,地大还率先开设了野外生存体验课,让学生在山区、丛林、荒漠和孤岛上,在缺少生命基本手段和方法的环境中,培养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1998年开课以来,已有2700名学生完成了30学时的室内教学课,1700多名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到武当山、大别山、神农架一试身手。
地大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德育工作,培养了大批“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毕业生。2004年,一项来自深圳的调查显示,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中,地大毕业生最不怕吃苦,当劳模的比例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