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辉今年23岁,一身运动装,脸黑黑的,一看就是历经过阳光沐浴的人。这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创建了武汉地区高校第一个自行车协会,四年九次远征,行程一万二千多公里。 四年骑行一万多公里 李建辉是兰州人,从小就喜欢骑车。读高中时,他常骑车200多公里回家。那时,骑车是他最好的放松方式。 2002年3月,中国地质大学启动“保护母亲河”工程,李建辉萌生了骑车去兰州的念头。六月中旬暑期社会实践,李建辉申请参加“保护母亲河千里单车环保行”,通过学校审批。 经过严格的体能和心理素质训练,两名带队老师和六名大一学生骑上了西部征途。强烈的日光、高温酷暑,沙尘暴、漫无尽头的山坡……迢迢两千余公里,历时18天,每天在路上骑八九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时,李建辉和队员们都成了“黑人”。厚厚的弹性运动短裤磨破了,胳膊、手背不知脱了多少层皮,手掌上满是老茧。 返校后,李建辉组建了自行车协会。如今车协已有会员千余名,每年组织两三次远行,车轮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骑过的路程足有一万多公里。 五块钱住三星级宾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每趟远行,对李建辉都是一种锻炼。 2002年春节,在去三亚宣传健康过春节的途中,因为很多旅馆都已关门,李建辉一行30多人无处投宿,最后只找到一家三星级酒店。李建辉硬着头皮进去,找酒店经理商量说:“快过年了,房间空着也是空着,麻烦看能否租给我们?一人五块钱,也有200多块。保证进去时房间是什么样子,出来时也什么样子。”看着这群风尘仆仆的大学生,经理笑着答应了。 旅程中,李建辉每天都起得最早,替大家烧好热水,灌好水壶;每晚去查房,给那些从未出过远门的队员盖好被子……“做这些事的同时,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李建辉说,当个人爱好变成团队的活动时,除了得有坚韧的毅力,还得细心、有魄力。 每次行程,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山里人的热情和纯朴,给李建辉留下很多感动:“在路上看到一些穷苦的孩子,我都尽力给他们一些帮助。自己能在大学里读书真是幸福。” 今年3月,李建辉应聘进入某品牌电子集团。实习的第二天,他就到各大卖场走了一圈,发现有些营业员对顾客不太热情,张口都是武汉话。 “用方言和顾客讲话本身就是一种排外,尤其会给外地顾客带来陌生感。”李建辉建议分公司经理,要求员工加强服务意识,统一说普通话。经理很赞同这个建议,当天的员工大会后,他让李建辉给大家上一堂客服课。李建辉以行车见闻为素材,介绍各大城市的商场服务。这个尚未正式迈出校门的小伙子,让大家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