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感受乡村教育“瓶颈之痛”

发表时间:2005-09-19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中国地大曾维康)今年暑假,我们小分队进入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围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第一次深入西部乡村展开了为期10天的调查。

  
桶井土家族乡位于贵州省德江县东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是贵州省百个贫困乡镇之一。该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 。因为贫穷,桶井土家族乡27个村只建立了1所初中、5所完全小学。

  
桶井乡校办主任张金伦说,该乡在2001年时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片区完小3所,公办教学点5个,且教学设施相当匮乏,在该乡就读的学生不足2000人。其中,在校中学生不足200人;2004年,该乡新建独立初中1所,中心完小1所,添置了简单的教学设备,桶井乡的教育才算起步。

  
据调查,在桶井乡,因为缺少老师而被迫停开的科目就有中学计算机、小学英语和计算机;因各种教学仪器严重不足,实验教学基本还没有进入课堂。

  
“其实我们山区办学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紧缺!没有老师,许多科目不得不停开。”身为桶井乡校办主任的张金伦深有感慨,“目前,全乡尚差中小学教师58人,其中初中教师12人,小学教师46人,尤其紧缺初中数学、计算机、生物,小学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

  
作为该乡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教育,缺老师的情况则更严重。该乡的15所民办小学,一般只开办一至三年级,但一所学校只配备一名民办老师,教师除教学外,还得下地干活。

  
在走访村民过程中,村民安正武恳切地说:“这所小学(桶井小学)要是有一个英语老师就好了,我上次帮学校老师去仓库搬东西时,发现有好多英语课本都堆在那里,白白浪费了。”

  
与老师奇缺相对应的是,学生在“打工热”中不断流失。走访中,该乡十字村村支书安纲透露,该村今年年初有348人外出打工,其中未成年人就有50多人,年龄多集中在15岁。更让人担忧的是,在家庭贫困的压力下,许多孩子刚读完小学,就跟着父母或亲戚朋友外出务工。

  
这次西行,使我们明白了这里多么期待智力和资金的支持。在我们即将结束调查时,桶井乡校办主任张金伦用双手将一封厚重的信递给我们。他这样写着:“诚望你们返校后在武汉各高校、企业帮我们做好宣传,希望社会各界能对桶井教育予以投资,前来支教……我们将用投资方的单位名称或法人名字予以命名,永载桶井教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