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其他媒体]放任温室效应 侏罗纪时灾难气候可能重来

发表时间:2006-01-26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再任由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下去,100年后或更短时间内,很可能发生像侏罗纪时期一样的温室效应

  
新华社南京1月23日电据《新华日报》从“侏罗系界线及地质事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空气中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有可能导致像侏罗纪时期那样的灾难性气候,恐龙大灭绝就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的事件。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介绍,过去40万年,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180ppm—280ppm(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但从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2004年已达到前所未有的379ppm。这个浓度已经是侏罗纪时期发生严重温室效应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四分之一。

  
专家表示,人类如果再任由二氧化碳的浓度如此增长下去,到100年以后或者是在更短的时间内,很可能发生像侏罗纪时期同样程度的温室效应。


■链接

  
地球生物大灭绝可能源起地球内部

  
新华社武汉1月23日电(曹南燕 李鹏翔)2.5亿年前,是什么灾难导致了地球上的生物大灭绝?人们曾认为大灭绝是一次性完成的,由外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引起的可能性较大,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者日前的研究成果却提出:当时生物灭绝至少是分两阶段完成的。

  
发生在2.5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造成了陆地70%、海洋90%的生物物种永远消失,而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则是记录2.5亿年前生物灭绝事件的代表地点。中国地质大学谢树成教授、殷鸿福院士等与英国学者携手,对煤山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的分子化石进行研究,发现至少存在两次生物危机。

  
谢树成教授等人在煤山剖面的分子化石中分离出一类来自海洋食物链底层蓝细菌的标志化合物,根据这个化合物在剖面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计算出在二叠纪—三叠纪界线附近至少存在两次蓝细菌的剧烈变化。这种标志性化合物的含量在煤山剖面第26层和第29层分别出现两个最高值,意味着蓝细菌先后迎来两个繁衍高峰。

  
研究同时发现,在煤山地层的第25层和第28—29层出现无脊椎动物的两个灭绝高峰,正好发生在蓝细菌的两个繁衍高峰之前,两者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谢树成指出,每次动物灭绝后,处于生态系统底层的蓝细菌便相继出现繁衍高峰。这种耦合关系反映了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对灾变事件的共同响应。

  
谢树成表示,弄清楚生物灭绝到底是一次性完成还是分阶段完成的,对探究灭绝原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煤山的研究可以表明,2.5亿年前的这次生物大灭绝呈现出多阶段特点,主要的动因可锁定在地球内部,而并非来自地球外部。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科技刊物《自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