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并非“一击致命” 而是分段完成

发表时间:2006-01-2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 通讯员曹南燕)武汉科学家对古代生物有机分子的研究发现,地球上2.5亿年前的那场生物大灭绝并非一次性完成,至少是分为两次。

  记者昨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青年学者谢树成教授和殷鸿福院士等与英国学者合作,通过对我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纪(约2.5亿年前)界线剖面分子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重大发现。

  自数亿年前地球上出现动物以来,曾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其中2.5亿 年前的那一次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地球上超过70%的陆地生物以及超过90%的海洋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也彻底更新。

  对于地球演化史上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学者们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物灭绝是一次性完成的,原因在于受到地球之外的因素如陨星撞击地球或其他类似大灾难,以所谓“一击致命”的方式造成的;有的则认为它是多次完成的,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因素如火山爆发等造成物种大灭绝,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

  化石是生命的记录,长期以来,对于这次生物大灭绝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地层中所保存下来的动物化石记录。在自然界的生物金字塔中,处在塔尖上的动物只占很小一部分。殷鸿福院士形象比较,它就像人类历史中的“王侯将相”一样,数量极为有限,而创造历史的“人民大众”——处于生物金字塔底座的微生物却鲜有佐证,因此难以对此次生物大灭绝作出准确和全面的解释。

  浙江长兴煤山的岩石和化石,是记录这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地质事件的代表地点。2000年谢树成从英国留学归来,与殷鸿福院士一道在浙江长兴煤山的分子化石(古生物有机分子)中分离出一类来自于海洋食物链底层蓝细菌的标志化合物。研究发现,它的含量在该地剖面第26层和第29层分别出现两个最高值。

  蓝细菌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值即繁盛高峰?它与动物大规模灭绝有什么关系?以此为线索,谢树成等对煤山每个层位动物化石种的分布数字进行了计算,发现在第25层和第28-29层出现两个动物灭绝高峰,蓝细菌的两个繁盛高峰正好紧接着动物这两个灭绝高峰发生。

  对此,谢树成解释说,就像池塘的鱼等动物死亡后,藻类等微生物这类食物链底层的生物就会大量繁殖一样,每次动物灭绝后,处于生物系统底层的蓝细菌相继出现繁盛高峰。当然,蓝细菌繁盛也可能与动物灭绝后海洋环境中的营养成分变化有关。

  在此基础上,他们得出结论,动物大规模灭绝与微生物的变化紧密相关,2.5亿年的那次生物大灭绝至少存在两次生物危机。

  谢树成介绍,这是国际上首次以位于生物金字塔底座的微生物作为载体,揭示出地球生物大灭绝具有阶段性特点的。

  去年,生命经纬网站组织了22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过去一年内中国大陆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点评,该项成果与中国科学家参与完成“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等一道被评为2005年中国生命科学10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