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其他媒体]“攀登精神”把他们送上珠峰

发表时间:2008-05-12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center]][[image1]][[/center]]地大登山队辉煌历程
[[center]][[image2]][[/center]]地大登山队部分队员合影


  核心提示:

  有人认为,登山对于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而言,就像中文之于北大,理工之于清华,从1960
年该校校友王富洲成功登上珠峰的那一刻起,“勇攀高峰”的精神,就已成为这个学校的光荣传统。

  2008 年5 月8 日9 时17 分,北京奥运会圣火珠峰传递的最后一棒抵达珠峰峰顶后,中国地
质大学(武汉)的大三学生袁复栋亲手将北京奥运会会旗徐徐展开在珠峰峰顶。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在为中国鼓掌。


  【“菜鸟”试飞】“他靠行动获得队友的认可”

  登山,是中国地质大学的传统,“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也早已在一位默默无闻的地大学子
心中生根发芽——他就是今年刚满23岁的机电学院学生袁复栋。

  参加此次圣火珠峰传递的登山队员袁复栋如今已是声名在外,可在一年前,他只是中国地质
大学登山队的一名再普通不过的“菜鸟”。

  2006 年,地大登山队开始选拔新队员,袁复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以前他从没接触过登山训
练,在队里也不是体力最好的一个。可他最能吃苦,每次跑步训练,别人跑5 圈,他总会多跑几圈。

  2007 年10 月,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向玉珠峰顶峰发起冲击,这也是袁复栋第一次攀登高海
拔山峰。玉珠峰海拔6100 多米,是盐碱地,登山大本营设在海拔5000 多米,周边寸草不生。部分学生队员一上去就头晕耳鸣、体力不支,产生各种高山反应,袁复栋却能搭帐篷、提水,一人做起了几个人的活。

  登顶过程中,遇到暴风雪,有的学生产生了恐惧感,行进速度明显放慢,第一梯队人员逐渐
减少。袁复栋却说:“我一定要登顶!”登山队一位老师在前面带路,跟进的学生越来越少。最后,在强暴风雪情况下,袁复栋和另两位队员成功登顶。

  就在袁复栋登顶后下撤了几百米的途中,他得知第二梯队中有一位因脚伤无法独立行走的队
员。这时,袁复栋毅然决定重新向山顶攀登,去接应受伤的队友。在高海拔地区,人呼吸都很困难,行走就更加艰难,而袁复栋和其他队友一起,硬是搀着受伤的队友下了山。

  “在攀登玉珠峰的行动中,他靠团结拼搏的精神获得了登山队的一致认可。”事后,袁复栋
的队友这样评价他。

  【“小狼”探路】“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座山”

  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有数十年的历史,老队员不仅把登山装备传给新队员,还传授着登山的
技术。

  周云,外号“小狼”,是中国地质大学户外专业老师,也是登山队中的普通一员。登山队攀
登希夏邦马峰时,他与老队员马兴祥一组,负责从海拔6300 米向海拔6900 米的地方运水。

  周云挂着几个水壶在峭壁上攀登,登到海拔6500 米时,他一时精神不集中,挂着的一个水壶
掉了下去,挂在了一个突起的石头上,石头上还覆盖着雪。周云准备踩着那块石头拣水壶,被马兴祥大声制止,“别去,那是暗缝。”周云认为自己也是专业老师,知道很多书本知识,当时就很不高兴,“什么暗缝啊,下这么大雪,你怎么知道?不就是踩了块石头吗,有什么危险?”最后,马兴祥连拉带拽才阻止了周云。

  可当他们返回时,周云看到,挂着水壶的石头已经掉下了悬崖!周云顿时后怕起来,“幸亏
我没去”。周云说,老队员用一次次行动告诉他们,“千万不要忽视任何一座山,新队员要学的东西有很多。”回来后,他向老队员马兴祥请教了很多问题。

  【穿越神农架】“登山人传递的是坚强精神”

  1996 年,周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地大体育部工作。刚到体育部办公室那天,他看里面挂着登
山队各种登顶照片,他震撼了。

  “登山队的队员几乎登上了七大洲的各大名山。我也要成为他们的一员!”当时,一种强烈
的愿望在他心里萌发。

  1997 年,周云第一次随队参加学校登山队组织的“穿越神农架”活动。到了晚上,他们攀登
上一座不知名的险峰,突然,前面遇到悬崖无法前进,可攀登上来的山坡又很陡,无法从原路下山。黑夜降临,天气寒冷,“前有悬崖,后有峭壁,这可怎么办啊”,几位新队员第一次遇到这种危境,急得直发牢骚。

  情急之下,登山队老队员张志坚(本次奥运圣火登珠峰新闻发言人),拿出绳子,做了个套
马结,扔到悬崖对面的树上。他用手拉了拉,用力一蹬,顺着绳索滑过了悬崖。

  新队员惊呆了,“这可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向悬崖里扔个石头都听不到回声”。最后,按着
张志坚的方式,他们都滑过了悬崖,安全返回营地。

  “登山活动是很危险,但也能改变人性的很多弱点。”周云现在回想起那次经历,吸了一口
气说,“我本来是个表面坚强,内心脆弱的人。可从那次的经历后,我内心也越来越坚强,回到现实中,也会更尊重自己的生活。”

  一次脱险的经历改变了周云,周云也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生死患难】“不放弃自己,更不放弃队友”

  地大登山队组织攀登一座险峰,周云和李伟志两位老师是先遣队。他们在中途扎营时,食物全被乌鸦吃了,两个人又饿又累,5 天多没有吃什么东西。李伟志脸色惨白,已经昏迷,周
云拿出最后一个月饼喂他时,李伟志却因为病得太重,将月饼吐了出来。

  当晚暴风雪来临,周云听到了李伟志在帐篷里发出微弱的呼救声,周云用尽最后一点力气,
将李伟志拖到了自己的帐篷,不一会儿,李伟志原来的帐篷已经被大雪覆盖。

  暴风雪中,两个毫无力气的人没有放弃,周云用低沉的声音给李伟志唱歌、讲故事,李伟志虽然不能说话,但也一直用眼睛盯着周云,寒冷的暴风雪之夜,两个坚强的男人靠眼神交流
,在精神的支撑和鼓励下熬了过来。

  “千万不能放弃自己,更不能放弃队友”,共同患难后,二人得出用生命换来的攀登箴言。

  同吃一个苹果,同喝一杯水,有时还要同用一根救命绳索……登山人在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
后,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攀登的是险峰,传递的是精神。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的“攀登精神”让世界为中国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