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教育部网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高层次实践教学基地

发表时间:2009-05-1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1954年,池际尚教授带领1000多名师生到周口店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教学实习,拉开了学校实践教学工作的序幕,铸造了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办学特色。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理科贴近科学研究、工科贴近工程实际、文管贴近社会实践”原则,瞄准国家目标,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和探索“工作性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一、明确目标定位,立足自身发展,加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直以来,学校将实践教学的目的定位在“不应使学生仅仅停留在对各种科学问题、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验证层面,而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每年本科教学运行费用的一半用于保障各专业的各类实践教学实习,保证了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四年不断线。经过55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现有校级、院级实习基地40多个,依托自建实验中心、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和校企共建产学研基地,构建了实验、实习、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三个部分,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四个层次的“横三纵四”多维度本科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始于1954年北京周口店实习站建立,现占地面积约9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保证学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1984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建立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秦皇岛实习基地。根据中央领导于2001年做出的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治理,是关系到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刻不容缓”的重要指示,学校积极研究、精心准备、结合自身地质、勘探、工程等学科优势,2004年在湖北省秭归县购地66700平方米,开始三峡教学基地建设,一期工程投入36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8000多平方米,基地于2006年已投入使用,使学校拥有自主产权的校外大型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到三个。
  二、充分利用校外基地教学资源,建立完备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体系。

  
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明确提出基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更要着眼于在教学和科研上建立完备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使基地成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科研和创新思维的场所。

  
周口店实习基地能容纳每批450名学生实习,建有功能齐全的野外地学实验室,包括计算机房、地质陈列室、岩矿鉴定室、图书资料阅览室、信息技术处理室、室外地质标本展园等,精选了数十条野外教学路线,出版了实习指导书。2005年,赵温霞教授主持的《周口店实践教学基地野外地学实验室开放建设及辐射功能研究》项目获得国家二等奖。2006年我校《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2007年周口店实习基地获得国家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秦皇岛实习站能容纳每批1000名学生实习,建有宿舍、教室、计算机机房、地质陈列室、食堂、澡堂、篮球场、田径场和足球场;三峡教学基地容纳每批1200名学生实习,已建成4个教室、1个水样品的分析室、1个计算机室、1个室外岩石园地,地质陈列室正在建设中。我校三个实习基地均有完备的多类专业教学实习和实习指导书。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不断深化实习基地教学改革,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系统地球科学为主线,将常规地质工作方法和高新技术(GPS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在实践教学中并用,构建了注重时空地质思维训练为主体的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精良先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数字化野外信息技术处理室和多功能野外实践室满足了野外网络化教学、双语化教学和野外资料二次开发研究。学校注重进一步挖掘基地及其邻区野外地学资源,将经典地质遗迹和现行国土资源调查的若干项目合理配置,拓展地学教育-研究-旅游-环保等多项功能,音乐、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也利用三峡基地优越的实习硬件条件及周边人文社会条件,开展专业教学实习工作,实现了由单一的地质教学实习向多方位实践教学环节的转化。

  
三、以制度建设为核心、规范执行为手段,保证教学实习工作有序进行。

  
安全有序是保证实践教学工作质量重要基础的观念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学校不断加强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服务保障三个方面的建设力度,保证教学实习工作有序进行。2007年学校成立实习基地管理办公室,聘任长期从事基地管理的干部专职负责全校基地建设和发展规划。学校对实习基地作息、通行安全、实习经费使用等方面都作出明确规定,如《学生实习评价和成绩评定的制度》要求学生实际实习工作天数不得低于学校的规定,否则学生需要重新参加实习,学生必须独立实习记录、制作图件并完成实习报告。

  
每年5月大规模野外实习开始前,学校召开专门的实习工作会议,按照教学计划布置当年的实习工作、宣布具体要求,挑选合适的行政管理人员任各实习基地(站)站长,组建各实习队(实习队长通常由教授担任),安排实习带班教师。学生政治辅导员随实习学生一同前往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纪律管理和安全保障是学校一贯传统。实习期间,实习基地(站)站长、实习队长和学生辅导员组成临时党支部,讨论和决策实习工作期间的重要工作,从组织上给予实习工作以保障。学校还安排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司机、炊事员、医护、财会人员、水电工等)赴实习基地工作,保障师生在校外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安全。

  
四、打造名牌,发挥优势,将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成资源共享辐射平台。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良好的成绩。2006年底,周口店基地和秦皇岛基地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列为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给予了经费支持。2008年教育部批准三峡基地成立“教育部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研究中心”(筹),给予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立项与经费支持,三峡基地的科研功能与国际学术交流功能将进一步扩大。我校三个实习基地已建成地质学、资源勘察、岩土工程、环境工程、生物科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等20个专业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共享辐射平台并为国内外众多高校共享和认可。

  
迄今为止,周口店实习基地不仅接待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来站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或进行实践教学交流,还接待了韩国、俄罗斯、法国等七国留学生或代表团来此参观访问、观摩教学或进行实习。秦皇岛基地已接待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兄弟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来基地实习。三峡基地不仅接待北京大学、中山大学、长安大学老师的实习前选点备课还接待中南民族大学生物学专业200余名学生,武汉大学水利专业300余名学生实习。近期,华中师范大学也前来联系挂靠实习工作。

  
五、服务国家“地调”、“矿调”需求,探索“工作性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依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国开展了地质大调查工作。为了进一步紧密联系地矿工作实际,更好的服务国家需求,学校积极思考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的突破。在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指示下,学校经过多方细致论证决定在“地质学”与“资源勘察与工程”两个专业分别开设“地质调查”(地调)与“矿产调查与开发”(矿调)两个方向,并于2007年招生培养,制定了“2+1+1”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了“工作性实践”环节,在高年级,进入到生产单位(地调院、地勘局、矿山企业)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践工作,并完成资料收集,文献综述,工作设计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工作,由工作单位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工作性实践”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尽早接触工作实际,全面掌握现代地矿工作方法,为国家地矿部门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应用型人才。

  (来源: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