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 [[center]][[image2]][[/center]]
珠玑妙语
★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性。
★ 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 经验证明,我们花现在的钱能够买来未来的安全。
★ 减灾意味着增产,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量,就等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防灾减灾不仅更经济,而且更人道。
★ 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树立长远观念,要善待地球,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协调相处,把自然灾害的人为性因素降到最低,为子孙万代造福。
本期主讲嘉宾: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
徐世球教授
嘉宾档案
徐世球,1963年生,湖南汨罗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长、教授,中国博物馆学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学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评审专家,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武汉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团员,武汉市文物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球科学概论、矿产资源、地质历史学、古生物学以及博物馆学。
在搞好博物馆建设的同时,徐世球教授也积极在有关论坛、讲坛、机关、单位、学校、学会等进行生动的地学科普知识和科教旅游知识讲座,深受民众好评。
谈灾色变
从世界到中国
联合国2008年世界经济和社会调查报告显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是全球经济不安全的另一个表现。2000年至2006年的自然灾害数量比上世纪70年代多四倍,平均每年经济损失830亿美元,比70年代高7倍。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20倍,家庭经济生活因自然灾害而下降的可能性高80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次小规模的自然灾害,也会造成长久的经济不安全。2009年5月,联合国发布了首份《减少灾害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仅2008年,全球就有23万6000多人在300多起灾害中丧生,2亿多人受到直接影响,经济损失超过1800亿美元。亚洲受到的灾害冲击尤为严重,全球在灾害中丧生者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中,有9个是亚洲国家。这份报告强调,尽管人类无法避免地震或风暴的发生,但却能够降低这些灾害的潜在影响。报告还指出,全球灾害风险的分布很不均匀,灾害风险与贫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灾害造成的死亡及财产损失突出集中在贫困国家和贫困人口中。例如,日本和菲律宾两国人口受到热带风暴威胁的程度相当,但菲律宾在热带风暴中丧生的人口数量却比日本高17倍。全球由洪水导致的死亡有75%发生在孟加拉国、中国和印度这三个国家。这说明,发达国家防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发展中国家强得多。如今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北部海域的9.0级地震,如果发生在不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失恐怕要大得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统计表明,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自然灾害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二是分布地域广,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是发生频率高,气象灾害频繁,地震活动十分活跃,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四是造成损失重,例如在1990至2008年间,平均每年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走近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自然界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异常事件。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然而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性。
自然灾害有两大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二是社会属性,自然灾害的发生除了自然的原因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方面是由人类社会引起的,自然灾害能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防抗自然灾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此外,自然灾害还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潜在性和突发性,可以说来无影、去无踪。很多自然灾害有时候是潜伏的,一旦发生就让你猝不及防,如山体滑坡就是如此;二是周期性和群发性,也就是祸不单行。有些灾害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而且发生后还会诱发一系列其他灾害,如地震就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三是复杂性和多因性,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灾害的原因非常复杂,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研究。
面对多发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一是不能完全认为自然灾害是自然的灾害,二是不能完全认为自然灾害是自然的灾害。这两句话看起来一样,但如果“自然”的读音不一样,含义就变了。前一种态度是不能够把自然灾害的原因完全归结于自然界,认为跟人类社会毫无关系;后一种态度就是不能认为灾害总是要发生的,是很平常的,跟我们没什么关系,如果是这样,很容易造成对灾害的忽视和麻痹大意。
自然灾害知多少
对自然灾害的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方案,也反映了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分类方案有多个版本,而且分类原则、标准、要求以及对灾害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此外,对灾害的分类还与一个国家内某种灾害的发生频度、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抗灾能力有关,可以说各国有各国的分类方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目前较为多见的分类是按时间、成因和空间领域进行的分类。如按延续时间来分,就把自然灾害分成突发型自然灾害和缓发型自然灾害;按致灾原因可以把自然灾害分成天文灾害、地球灾害和生物灾害;按照发生的空间领域进行分类,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宇宙灾害。
经历过灾害的人都有切肤之感,那就是一次灾害发生后,会引发一连串其他灾害,令你防不胜防,这就是灾害链,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尤其如此。在这条可怕的链条中,最先发生的灾害叫原生灾害,如地震造成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之后发生的称为次生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海啸、滑坡、泥石流及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往往造成更大损失,如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叫做衍生灾害,如地震之后的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干旱、洪涝、地震、台风、冰雪、暴雨、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沙尘暴、崩塌、地面塌陷等,每年都会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其中,干旱和洪涝在我国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甚广,为此我国专门成立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可见对其重视的程度。
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危害
形成自然灾害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变,这是引发自然灾害的自然因素;二是人、财产、资源、生存环境等受到损害,这是造成灾害损失的社会因素。换一句话说,如果自然灾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给人类造成影响,就不是自然灾害。
1 大地的颤动——地震
地震是瞬间的地壳运动。它主要是地球内部岩层局部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原有断层突然错动,能量在瞬间释放,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就像我们用力使棍子弯曲,当棍子无法忍受的时候,就会突然断裂。同样,地下的岩层如果长期受力,随着力的加大,当超过了岩层的承受极限时,也会突然断裂和错动,能量瞬间释放,造成地震。地下深处发生错动或震动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垂直向上投到地面的点叫震中,在地面各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地面上离震中越近的地方,地震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衡量地震有两把重要的“尺子”,那就是震级和烈度。震级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有9个等级,烈度指地震的破坏程度,划分为十二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地震烈度不同。例如,100公斤炸药爆炸,炸药的量是一定的,这好比是震级,而爆炸造成的远近破坏是不一样的,这相当于烈度。而且,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高达500万次,但99%的地震人们感受不到,只有灵敏的地震仪才能监测到。实际上,大规模的地震也不多见,如全球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平均每年仅约18次,通常只在少数地区发生。我国每年6级以上地震平均为6次左右。全世界地震的分布呈明显的带状,主要分布于板块之间的界线附近,因为这些地区地壳运动强烈,地震易发。如今年3月11日日本北部海域的9.0级大地震,其罪魁祸首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造成的,因为日本列岛东部的马里亚纳海沟就是板块的俯冲带。
2 洪水——猛兽
洪涝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洪水指因河水泛滥、山洪暴发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洪涝灾害的发生与季节性区域降水量分布、流域地理位置和地貌、河道类型和形态、植被分布和水土流失等有关。但主要受气候异常变化、流域地貌特征和河流水文变迁等因素的制约。然而,人类过度砍伐和垦荒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超量泥沙冲入河流使河床被淤高阻塞、蓄洪湖泊被填平造地造成正常泄洪能力萎缩等,都能使洪水更为频繁。此外,海面突然上升,使海水登陆而泛滥也可以造成洪涝灾害。
自古以来,洪涝灾害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历史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水斗争的光辉画卷——大禹治水。时至今日,洪涝依然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灾害。洪水能造成大面积的人畜伤亡、房屋冲毁和良田淹没,而且还会诱发严重的瘟疫和虫灾。
3 干旱
干旱是指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少雨,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造成减产或绝收的自然现象。干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偶然性或周期性的降水减少;人为因素包括人口剧增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植被破坏致使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水污染使可用水资源减少、用水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
干旱不仅使农业和林业生产受害,也给航运、发电、工业和生活用水带来威胁,还有可能诱发火灾、虫灾、疾病和沙漠化等一系列次生灾害过程。干旱的危害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长,而且在空间上分布很广,其影响的地域范围远比其他多数灾害来得要广。如果长期干旱,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沙漠化。旱灾是中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4 荒漠化和沙尘暴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气候因素、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以及森林的过度砍伐。荒漠化已影响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荒漠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耕地退化,也是引发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
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后导致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的形成与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有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大气污染、表土流失。50余年来,强沙尘暴在中国发生的频率呈急速上升趋势。
5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下滑的运动,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并常与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相伴而生。在地形陡峭、岩石破碎、地下水变动幅度较大以及人工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开山爆破、乱砍滥伐的地方,在地震和火山爆发地区,滑坡容易出现。滑坡可以摧毁交通、村镇、厂房,或堵塞河道、阻断航行,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滑坡也可以作为其他灾害的次生灾害而加重灾情。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灾害突如其来,速度很快,能量巨大。泥石流的产生需具备三个前提,即顺坡堆积的大量碎屑物质、瞬间集聚的超量水源以及山高谷深的地貌。人类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滥伐乱垦等能诱发泥石流。泥石流对居民点、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能构成显著甚至是巨大的危害。在我国云南东川地区被称作世界泥石流的天然博物馆,泥石流暴发的频度、规模、类型和危害均为世所罕见。
6 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包括风暴潮、火山海啸、滑坡海啸、地震海啸等类型。3月11日日本北部的海啸就属于地震海啸。日本海啸的传播速度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一般来讲,海啸来袭之前,一般先退潮,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迅猛上涨,而且是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因此,在海边生活和游览的人们应密切注意这个前兆。目前,人类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海啸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海啸的发生。全球破坏性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如2004年12月26日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外海发生9.0级海底地震,导致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和非洲东岸等国,造成三十余万人丧生。
多灾未必多难
自然灾害的防治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减少灾害损失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学会防灾而不仅仅是抗灾,加强减灾而不仅仅是救灾,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首先是要建立高水平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包括全面启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灾情家底,绘制出一张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图;根据灾害风险格局,科学布局生产力,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规模;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新观念,从被动抗灾到主动防灾,在强化救灾能力的同时,将更多的力量转移到防灾减灾工作中。要开展灾害知识培训和应急方案演练,组建专业救援力量,完善灾害风险管理方案,大力提高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育和扶持减灾产业,更多运用金融、保险等市场手段,转移灾害风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其次是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报。第三是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极为关键。其实,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然灾害知识了解太少,甚至一无所知。因此,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大力普及灾害的成因、分布及防灾减灾知识,从小提高应急避险、自救自护能力,因为掌握灾害知识,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减少更大的财产损失。
无数经验证明,我们花现在的钱能够买来未来的安全。如1949年至2009年,中央和地方共计安排投资1.2万亿元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93万亿元。因此,减灾意味着增产,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量,就等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防灾减灾不仅更经济,而且更人道。一些地方政府“重救灾轻防灾”,在防灾方面却抱有侥幸心理,不肯投入,这是极端错误的。
灾害中的自救与逃生
地震来了怎么办?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时应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伏地、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如果在地震废墟中,应力求在不安全中创造安全环境,沉着镇静,注意休息,保存体力和精力;设法把消息传送出去,等待救援;尽量节省食物和水,必要时采取非常措施;如受伤,应想法包扎;灾区人民应想方设法互救。
如果遭遇滑坡,当处在滑坡体上时,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逃离危险区段。跑离时,向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向上或向下跑都是很危险的。当遇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如何防范泥石流?应该做到在雨天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山区降雨普遍具有局部性特点,沟谷下游是晴天,沟谷上游不一定也是晴天,同样也要提防泥石流灾害。
洪水到来的时候,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要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外界联系,积极寻求救援。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
自然灾害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很多启示。我们要积极参与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工作,宣传国家的防灾减灾政策,做一名优秀的志愿者;积极参加救灾和救助工作,为灾区做实事;多留心留意,提醒自己与他人密切防范自然灾害;学会各种灾害来临时的自救、互救与逃生知识;生命非常短暂,极其宝贵,要好好生活,珍惜自己,善待他人。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树立长远观念,要善待地球,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协调相处,把自然灾害的人为性因素降到最低,为子孙万代造福。
上一篇: [汉网]地球一小时,你我共同承诺
下一篇: [湖北日报]九高校300余名研究生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