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矿业报]赵鹏大:书写地质传奇

发表时间:2011-06-02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他是中国数学地质的奠基者,他是获得国际数学地质最高奖的亚洲第一人,他是科学中国人2010年度人物,他是中国地质界的传奇人物……2011年5月25日是赵鹏大院士的80寿诞,在8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见证了祖国由弱到强、地质研究与地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
  
  伟大的地球母亲赐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在我国科学领域,有许多学者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着矿产资源的奥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年80岁的赵鹏大院士用自己的执著和勤奋,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地质人生。

  少年立志搞勘探  北大求学志气高
  
  1931年5月25日,赵鹏大出生在沈阳一个铁路职员家庭里。从12岁开始,赵鹏大就离开父母,背着行囊到四川省自贡市东北流亡中学读书。在课堂上,赵鹏大听老师介绍说,地质学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找到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矿藏是看不见的,如何能够找到呢?难道地质学家都生有‘慧眼’……”从那时起,赵鹏大就萌生了从事地质找矿的想法。
  
  1948年报考大学时,赵鹏大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但他的选择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母亲认为地质工作辛苦,长年在野外奔波,居无定所;父亲则主张他报考军校,推崇军事救国。但赵鹏大没有动摇,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
  
  北京大学地质系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地质殿堂”,那里聚集了大批一流的地质学家。赵鹏大在北大学习期间异常刻苦,大学二年级时,他就自学了高年级的课程,阅读了大量地质期刊杂志,并且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10篇科普文章,如《漫谈湖泊》、《化石的故事》、《煤》等。最后,赵鹏大选择将“矿”作为“主攻目标”。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刚刚筹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参加建院工作。满怀青春豪情的赵鹏大来到北京地质学院,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建校工作中。

  留苏归来事业忙  服务生产重任扛

  
1954年,赵鹏大被派往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地质学家、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院长雅克仁。雅克仁对赵鹏大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矿床学家,你必须要跑上500个矿床!”
  
  赵鹏大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一记就是一辈子。他利用寒暑假休息时间,到乌拉尔、乌克兰、科拉半岛及外贝加尔等地区考察了十几个各种类型的矿床。在广阔的大自然里,他大大拓宽了视野。
  
  经过两年研究生的学习,赵鹏大获得了副博士学位(相当于硕士学位),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祖国,回到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28岁的赵鹏大晋升为副教授,并在国内首次招收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研究生。当时,他是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最年轻的研究生导师。
  
  1963年,赵鹏大患上了严重的膑骨软化症。这是一种慢性病,疼起来让人痛不欲生,不能正常行走。然而,患病的3年却成为他在地质研究方面下狠劲的3年。在那几年里,每年夏天,他都忍着身体上的病痛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奔赴云南个旧锡矿区。
  
  上世纪60年代,抱着对地质勘探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痴迷,赵鹏大首次利用数学模型模拟了矿床勘探过程,这是一个重  大的学术突破。在此之前,我国开展地质找矿更多是凭借经验,他的“数学地质”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地质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数学地质”引领赵鹏大朝着地学高峰不断攀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很多知识分子受到冲击,赵鹏大也不例外。在人生的逆境中,他没有任何抱怨,反而是抓紧时间偷偷进行科学研究。他坚信这样的动乱是不会长久的。

  地学领域勤耕耘  矿产普查勇攀登

  
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中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科学迎来了一个春天。知识重新赢得重视,科学再次回归本位,赵鹏大科研的劲头更足了。
  
  这一年,赵鹏大首次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数学地质”、“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统计预测”等课程,还提出了“矿床统计预测”的基本理论、准则和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内容,编写了教材和专著,在我国首次创立了“矿床统计预测”这一新学科。

  有志者,事竟成。以赵鹏大为学科带头人的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这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因为取得的一系列成绩而满足,而是将目光瞄准了全世界。他认为,学术研究搞闭门造车是死路一条,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科学。
  
  1989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赵鹏大宣讲了《矿产定量预测的基本理论、基本准则和基本方法》,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他首次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系统完整地将“数学地质”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上世纪80年代是我国地质学研究突飞猛进的年代,是不断推出创新成果的年代。赵鹏大不断丰富着数学地质研究,建立了地质体数学模型。他认为:地质学与数学交叉结合,地质学走定量化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1990年夏天,年近七十的赵鹏大不顾同事的劝阻,为承担科技攻关课题,带着同事和学生深入新疆罗布泊地区进行野外勘探。早上,他带上一壶水和一袋干粮,风尘仆仆地出发;到了正午,气温高达50多度,毒辣的阳光刺射在皮肤上,异常难受;罗布泊的昼夜温差极大,晚上穿着厚厚的外套还是冷得发抖。一望无际的沙漠很容易让人迷路,他让学生们紧跟其后,自己拿着指南针和罗盘,一步一步行走在勘探的征途上。皇天不负有心人,赵鹏大带领的考察队最终在新疆北山发现两条铜镍硫化物远景成矿带,在东准噶尔发现一条金矿带。
  
  1992年,已是知名学者的赵鹏大东渡日本,出席了规模空前的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大会期间,他被授予国际数学地质学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亚洲人。1993年11月,他又光荣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赵鹏大相继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莫斯科地质勘探科学院名誉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等等。在一系列的荣誉面前,他从未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反而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地质教育倾心血  未来发展更辉煌

  
赵鹏大不仅在科研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地质教育方面更是在努力探索。他常说:地质教育因改革而发展,因创新而提高,因基深而普适,因前沿而先进,因急需而重要。他多年来从事矿产普查勘探、数学地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继出版了十几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地质学院南迁,于1975年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自始至终,赵鹏大都跟随学校的脚步,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
  
  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83年,赵鹏大被任命为武汉地质学院(后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院长。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冲天的干劲和无比的热情,在武汉南望山下书写着地质教育的传奇。从1983年到2005年,赵鹏大担任校长的22年也是学校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
  
  作为地质教育家,赵鹏大常常这样说:“将地学大国建成地学强国,关键在人才,地质教育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他非常看重学校的贡献力、影响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对于学校输送人才的标准,他提出了“五强”的概念,即社会责任心强、基础理论强、外语能力强、计算机能力强、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强。
  
  在赵鹏大心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他欣慰无比。2008年2月21日晚,中央领导同志与首都知识界代表举行元宵联欢会,赵鹏大应邀出席。会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特意来到赵鹏大身边予以问候。
  
  2010年4月24日,备受关注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在北京揭晓,79岁的赵鹏大获得“最受公众关注奖”。在领奖台上,他神采奕奕,俨然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这份特殊的荣誉,是对他60年来在地学领域努力工作的最大回报。
  
  如果说学校是赵鹏大教学的阵地,那么广阔的大自然则成为他地质研究的舞台。从西部遥远的昆仑山脊到惊涛拍岸的东海之滨,从严寒荒凉的西部戈壁到风景如画的彩云之南,赵鹏大手持放大镜、地质锤和记录本,认真研究每一个地质现象,精心采集每一块岩石标本。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11年5月25日是赵鹏大院士的80寿诞。在8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见证了祖国由弱到强、地质研究与地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过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赵鹏大把目光投向了远方,在未来的科学之路上,他还将继续书写辉煌的地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