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六届精英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圆梦小餐桌”团队在8月19号到25号走进贵州省麻江县,调查“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西部小餐桌问题,关注西部小学生的营养问题。作为团队的一员,也是一名亲历者,在走访过程中,我感慨很多,甚至有些震撼。 在走访过程中,我看到这样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自己有八个儿女,五个女儿全部嫁到了省外,常年不回,有一位嫁到山东的女儿甚至有六年没有回来过了;老太太还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和各自的妻子全部都在省外打工,所以就把各自的孩子都留给了老奶奶照顾,孩子的爷爷因病常年卧床不起,孩子的父母每年只回来一次,留下七百块钱,所有照顾一个老人和三个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朴实善良的老奶奶身上,听到这里我努力抑制住自己的泪水。老奶奶辛苦了一辈子,七十多岁了,养了八个儿女,到最后没有一个在自己的身边,这不是老奶奶的错,不是儿女的错,所有的一切都是贫困造成的,可贫困是谁造成的呢? 记得实践后写新闻稿时,我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 乡里人还是那么的的淳朴,热情,慷慨,这深深地感动着我,真的没想到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还有这样一群上学困难,吃饭困难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们勤奋好学,勤俭持家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天所做的并不能完全改变这群孩子的境遇,还需要国家和社会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是的,慷慨,热情的山村人民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勤奋,懂事是孩子们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其中,张建桃,张建萍姐妹的家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贵州乡村贫困现状
环环的大山,山间点缀着的破旧木屋,干枯的玉米和水稻,崎岖的“过山车”式的山路――这就是我对麻江县农村的第一印象。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所以这里没有乡镇企业,农民们只能靠种地养活自己;这里连年大旱,土地稀少,农民们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所以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选择了外出打工,常年不回,所以孩子们从小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而爷爷奶奶大多上了年纪,身体不好,对抚养孩子有心无力,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大多孩子在初中之前就辍学务农。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使得当地教育落后,世代贫困。
[[center]][[image1]][[/center]]
在走访贫困孩子家庭过程中,我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摆在厨房里的家里唯一的奢侈品―电视机,有堆满稻草的卧室,有没有一间小卖部的村子,有由于缺水不能洗澡而满身泥土的瘦弱孩子……为什么呢?当地的一位领导说,是因为这里的人民思想落后,没有创业意识。可我要说,是谁导致了他们思想落后?这才是关键……
孩子们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实践活动之前,我在网上查到一组数据:与全国农村小学生体质平均标准相比,在云南、广西、贵州等西部贫困地区,13岁男、女学生的体重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0公斤和7公斤。我当时就对这个数据产生了一点小小的怀疑,可是通过对麻江县当地小学和家庭的走访,我要说,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我们见到的当地孩子们中,大多数都无一例外地有着和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矮小与瘦弱。
一个月吃四次肉,喝三次奶,顿顿炒自家种的白菜和洋芋(土豆),一天至少一次猪油拌饭,这就是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们的餐谱;虽然在学校,贫困的寄宿学生由于可以获得国家每天三元的午餐补助,就餐压力会减轻,但是,这种补助的金额和覆盖面还远远不够,还有大多数孩子面临着就餐困难,营养摄入极度匮乏的状况。当地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当地学生能获得午餐补助的标准是:自家庭年收入低于1196元,而且是住宿生。可我要说,年收入1196元以上的家庭就不贫困吗,孩子就可以吃得很好吗,走读生的家庭条件就都很好吗?钱,钱,钱,他们需要的是钱,是政府的加大投入,是社会的加大关注。
被山村人民的慷慨和孩子们的精神感动
[[center]][[image2]][[/center]]
张建桃和张建萍分别是是乐坪小学五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母亲在六年前外出打工,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 矮矮的屋檐下挂满了前几年陈旧的玉米,屋里的一面墙上全部是两个小女孩的奖状。采访过程中,两个小女孩都很腼腆,一直低着头,当我们不经意间聊起他们的母亲时,他们产生了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小小的她们可能还不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如此狠心丢下他们,我相信,这种茫然里还夹杂着一丝对母亲,对母爱的思念。当聊到他们的学习时,他们仿佛找到了自己梦想的家园,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张建桃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成绩多次位居全乡第一,在班级里担任班长一职,在老师有事外出的时候,她就当起了临时班主任,还会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课。每周五晚放假,她和妹妹就会急匆匆的赶回家,帮助奶奶做饭、洗衣服,下地除草,而回家的山路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多么勤奋,懂事的孩子啊!
孩子的父亲,一个让我肃然起敬的父亲,妻子离家出走、独自撑起整个家庭的苍老面容让我很难和他只有36岁的年龄联系起来。爸爸说,妻子六年前外出打工后就再也没回来过,自己一直靠种地养活这一家子,但只有小学毕业的他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就算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们考出去,为自己争光,因为他坚信考大学是这个家庭摆脱贫困的唯一方法。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他甚至每次都拿出100元钱奖励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们(家里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00元钱)。这样一位平凡却非常伟大的父亲,我相信他的付出和孩子们的勤奋一定会是这个家庭的命运改变的。
在采访过程中,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早已悄悄地在屋里做起了饭,我们怎么能吃他们的饭呢,这可能是他们几天的伙食,奶奶看我们不吃,感紧跑到邻居家借来西瓜,切给我们吃,她的热情让我们实在招架不住,只好吃了,在这过程中,一名团队队员的西瓜掉在了地上,拿到厨房里去清洗,可老奶奶马上切了块儿更大的给他,仔细想:一块儿掉在地上的西瓜,对于我们平常人,洗一下就可以吃了,可老奶奶的举动向我们传达着,虽然贫穷,但我们不吝啬,贫穷不能改变我们的贵州山村人民的本性---热情,好客,慷慨。多么伟大的一群劳动人民,让某些富人,城里人的举动和品质相形见绌啊。
贵州,孩子们,我走了,但心还在那里,我一定会回去的,祝你们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