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国土资源报]通山隐水洞发育演化呈现阶段性

发表时间:2011-12-2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本报讯(记者 滕  艳)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鄢志武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显示,湖北省通山县隐水洞的发育演化表现出明显的成层性和阶段性,是地下河型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
   
  通山隐水洞地处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东部,洞长近5000米。隐水洞地下河有两个天然洞口。
   
  鄢志武等研究发现,隐水洞的成层性特征十分突出,自地下河河底处至二层洞顶30米高度的范围内,发育有二层水平通道系统,研究表明隐水洞地区的岩溶发育处于青壮年阶段。“隐水洞在间歇性新构造运动抬升的条件下,发育表现出良好的继承性与连续性,从而形成层状空间结构。此外,岩性及地层构造对成层性的影响也很重要。”鄢志武说。
   
  鄢志武介绍,隐水洞发育在寒武统中上统中厚层白云岩夹灰岩地层中。在地下河不断溶蚀、侵蚀作用下,或在通道脱离地下水位后,形成于薄层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通道顶部常常沿层面发生岩块剥离崩落并形成水平洞顶,而厚层白云岩刚好构成了各层水平通道的顶底,从而使不同发育阶段形成的二层水平通道得以保存至今。
   
  研究还发现,隐水洞可分为三个发育阶段,分别对应于三个层面的空间结构。
   
   第一阶段,形成于20万年~35万年前。其生成物为分布在二层洞大厅的部分大型倒塌石笋和石钟乳等。
   
  第二阶段是5万年~20万年前后。通山隐水洞的绝大多数石笋、石柱,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生成物表面以褐色为特征,并处于微风化状态。其中部分大型石笋至今还时断时续地生长着。
   
  第三阶段是2万年以来,主要形态为持续生长的小型石钟乳、石笋、石旗、流石坝和水池沉积。这一阶段的生成物,主要分布在高于地下河河床5米以上地段。

  “通山隐水洞是地下河型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它的成层性和阶段性,以及当地的市场条件,决定了通山隐水洞具有独特的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特质。这对于通山隐水洞旅游业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鄢志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