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湖北频道2月29日电(易晓春 曹南燕 徐燕)近日获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郑有业、地学院张克信教授参与完成的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也是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项中唯一一个特等奖。 相关链接:http://www.hb.xinhuanet.com/hbcampus/2012-02/29/content_24801300.htm
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牵头,参与单位共30家,地大为第19完成单位,郑有业、张克信分别为第7完成人和第15完成人。
青藏高原一直是地质研究的"处女地",我国针对这一地区的地质调查历经十余年之久。该获奖项目填补了中国1∶2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最后一块空白区,发现了3条巨型铜多金属成矿带、7个超大型矿床和25个大型矿床,新增铜资源量占全国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4%,被国际权威人士评价为"近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西藏-帕米尔造山系国际研究和理解的最重要贡献",对构建中国矿产资源基地新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将对青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郑有业教授长期从事基础地质、成矿规律及矿产勘查评价工作,1998年作为国土资源部第二批援藏干部到西藏地矿局工作,历时6年,之后一直从事青藏高原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作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东段铜多金属矿勘查》等重大项目主持人,在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聂荣-巴青等成矿带提出了一系列找矿新认识、新方法,率领团队先后发现与评价了我国第一大铜矿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以及冲江大型斑岩铜矿床、朱诺大型斑岩铜矿床、吉如大型斑岩铜矿床、蒙亚啊大型铅锌矿床、洞中松多大型铅锌矿床等,并新发现了待进一步评价的得明顶、懂师布、德曲、象背山等斑岩铜矿点以及洞中拉、巴洛、也达松多、色日吉窝、窝肉等铜金铅锌锑矿点或重大找矿线索,为西藏的地质找矿事业及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克信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地层、层序地层、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造山带沉积地质、海盆演化及古海洋学、"全球界线层型及点(GSSP)"、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殷鸿福院士指导以及团队成员的协助下,他主持完成青藏高原首批 1:25 万试点填图和填图方法研究,提出了造山带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填图法,发展了大地构造相在造山带填图中的应用, 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地层和地质构造问题。他还主持研制了《青藏高原艰险区 1:250000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和《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为我国在青藏高原全面实施 1:25 万地质填图起到了引领与规范作用。他率领团队基于 177 幅 1:25 万地质填图成果,首次系统编制了青藏高原新生代 1:150 万地质图和 1:300 万构造-岩相古地理系列图,高度集成了青藏高原新生代最新的地调和科研成果。
多年来,该校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先后有600余名师生奔赴青藏高原,从事该地区的地质找矿与地质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