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登山队训练,偶遇驻地武警负重跑圈。一小战士掉队,两位战友前拉后顶,绝不放手。场景令人动容。 “加油!”我禁不住脱口而出。几乎同时,身后也传来助威声。回头一看,正是室友周云。相顾一笑,心有戚戚。 41岁的阳逻汉子周云,珠峰登山队副队长。“这种真挚的袍泽之情,最是难忘。登山也是如此,一趟下来,往往会结下生死之交。”回到房间,周云摆起了龙门阵。 1996年他从华师体育系毕业,分配至有着悠久登山传统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次年,即随地大登山队攀登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峰。 “那时候的我,年轻气盛,绰号‘小狼’。正是那次登山,留下了这辈子最难忘的记忆。”望着指间袅袅升起的烟圈,周云的眼神有些迷离。 作为登山队中的普通一员,“小狼”与队长马兴祥分在一组,负责从海拔6300米营地向6900米营地运送食物和水。 “路很陡峭,爬到海拔6500米时,身上的一个水壶滑落,掉在一块雪洼地里。我想去拣,却被队长一把拉住:那是暗缝!当时心里很不服气:这么多雪,你怎么晓得有暗缝?” 返回时发现,那片雪洼地已经断开,水壶掉落悬崖。“没有马兴祥,我早就完了。”周云感叹。 那一年的希夏邦马之行并未成功,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改变了一切。当时“小狼”正与队友李伟志守在6300米营地,准备接应6900米营地里的5位队友。 “按照计划,我们必须守在那里。然而暴风雪开始没多久,对讲机就因电池失效无法使用。雪上加霜的是,事先准备的食品,被乌鸦偷吃。李伟志的状态很不好,不时陷入昏迷。前后7天,靠着一个苹果一块月饼和几袋方便面调料,我们坚持了下来。” 回忆当时的情景,周云仍心有余悸。“晚上太冷,连喝水的搪瓷缸子都冻裂了。李伟志不时出现幻觉,甚至把女儿的照片都转交给我,要我带下山去。清醒时会很饿,我俩就互相报家乡的名小吃,他报北京的,我报武汉的,越说越饿。虽然李伟志吃什么吐什么,但我仍然坚持把食物嚼碎了喂他,把方便面调料冲水给他喝。直到第7天,山下发现情况不对,队友卢杰赶上来接应我们。下山后李伟志直飞北京及时抢救,幸运地保住了一条命。” “你知不知道,卢杰上来的时候,那个苹果还余1/4。那是我们最后的准备。”周云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留给自己和队友生的希望。” 故事讲完,房间里一阵静默。无兄弟,不登山。经历过生死考验,登山人之间的感情令人唏嘘。这也不禁让我对这次珠峰之旅,生出更多期待。 本报特派记者 邹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