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image1]][[/center]] 地大珠峰登山队员们在攀登翁贡山。特派记者邹谨摄 完全没有想到,这会是一次如此艰苦的拉练!昨日,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地大珠峰登山队17名队员,在驻地附近的翁贡山进行徒步穿越训练。最终有4名队员成功登上海拔5050米的峰顶,耗时超过8个小时。 10:10 除去外出做后勤准备的数名队员,身体状况良好的其余17人都参加了昨日的拉练。早餐后副队长周云特意嘱咐,穿厚些,带登山杖,并借了一件冲锋衣给我。“山间气候变化莫测,准备一定要充分。”他说。 大家合影过后,于10:10出发。日头火辣。 爬40度坡 一行人专业的打扮,令路人侧目。20分钟后,抵达山脚。从村中穿行,几条土狗狂吠不已,大伙儿无奈之下绕路而行。 本次徒步穿越的第一道难关,是一段百余米的碎石坡,坡度超过40度。由于松土与碎石间夹杂着许多较大的石块,行进间前后队友之间的照顾尤为重要。 很快,队友们便轻盈地穿越了碎石坡。然而,这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平原,从未有过这种体验,更别说在高原了。 鞋子不时陷入松土。几乎是三步一停,很快便气喘吁吁,汗透重衣。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时曾登顶珠峰的袁复栋,一直在身后替我压阵,他说:“这种路比珠峰大本营至前进营地的路还要难走。” 半小时的努力,终于攻克碎石坡。 天突降冰雹 接下来的路况以岩石为主,巨石林立。稍事休息,继续往上攀。不一会儿,从山坳间飘来大片乌云。“不对,可能会变天,我得去通知大家,别爬得太高。”叮嘱一声,袁复栋迅速向上攀爬,灵巧得好似藏羚羊。 没过几分钟,天一下子黑了起来,很快冰雹便砸了下来。连忙找了一块大石头,在其背后稍避。是继续上攀还是原路返回?天光昏暗中我拿不定主意。此时湿透的内衣被寒风一侵,有些刺骨。连忙将冲锋衣拉紧,感觉顿时好了许多。 12时许,乌云散去太阳重现。决定继续前进。 收鼓劲短信 12:30左右,遇3名队友下撤,劝我一起返回。看看前方山顶的一块标志性悬石,我决定继续攀爬。“走到那儿,我就停”。 前路之上山石嶙峋,并无现成路径。走走停停,谋划着最安全的路线。提心吊胆中,预定的目标似乎总是无法抵达。一时间有些绝望。 手机突然传来提示音,一连4条短信,都是走在前头的队友吴东发来。其中一条这样说:加油走,邹老师,每向上一步都是自己的胜利。 一时间似乎有无尽的勇气。 走到了极限 13:10,终于攀至山顶悬石!此处海拔超过4000米,距离预定的折返点,还有差不多1/3的距离。左小腿的肌肉有些撕裂的感觉,不能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极限。 掏出提前准备好的路餐,补充能量。很快,一块压缩饼干就被吞进肚中。 会合后下撤 山间的手机信号有些飘移,尝试了许久,终于联系上队友高琳,约定在悬石处等待,与他们一起下撤。 此时乌云再起,温度一时急降。身上的冲锋衣,让我再次念起周云的老辣。 15时许,与大部队会合。人并不齐,还有4位队员没有下来,他们决定冲击峰顶。 安全到平地 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在张家荣、宋红、高琳、吴东、莫衍超等几位队友的引导下,我战战兢兢地往下撤。山路依然陡峭,但有了队友的陪伴,心里踏实了许多。 16:45,终于踏上山脚平整的土地。村子里的犬吠之声,听起来那么舒服。 全员均返回 最后4名队员张瑜、常旦旦、温秋园、马超于18:30安全返回。他们成功登上峰顶,海拔表显示,峰顶高度50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