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高海拔登山服务力量
2008年5月,北京奥运圣火成功在珠峰传递。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正是的校长、创办人。最后一棒火炬手次仁旺姆,是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
不仅仅是这两位镜头前的英雄。此次奥运火炬珠峰传递过程中,高山服务、高山向导、高山摄像等所有最苦、最难、最险的活儿,都是由西藏登山学校的学生们完成的。他们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其实早在2003年5月的人类登上珠穆朗玛峰50周年纪念活动中,刚刚创办4年的西藏登山学校师生,即已大展身手。攀登珠峰活动的高山向导是学校的学生;为中央电视台直播担任高山摄像的,也是该校的学生。
2005年珠峰重测,确定了如今的身高8844.43米。而这项工作,也是由西藏登山学校与西藏登山队共同完成。
在西藏登山学校接待楼的门厅里,有着这样一行小字:“西藏登山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高山服务人员的学校,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共为国家培养运动健将50多人,并彻底改变了喜马拉雅山区高海拔登山服务力量的构成。正是这所学校的创立,使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全部由中国人独立完成成为可能。”
中国高海拔登山运动的NO.1
“突击营地”是拉萨一家以登山为主题的酒吧。“这里是登山人的家。”昨天中午坐在酒吧里,尼玛次仁谈兴颇浓。
尼玛次仁1967年出生,1989年开始在西藏登山协会担任联络官。上世纪80年代初西藏山峰对外开放,但是之后的近20年时间,中国所能提供的登山服务,很大程度上仅限于收取登山注册费和联络、接待工作。高山上的商业服务基本都是由第三国人员承担。
“上世纪90年代,我一直带外国登山团。那个时候,登山服务工作几乎全部由外国人垄断,中国人所能做的仅是牦牛运输、帮厨等外围工作。我就想着,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登山培训学校。”尼玛次仁说。
1999年,西藏登山学校正式成立。这也是继法国沙木尼国家滑雪登山学校之后,世界上第二所专业登山学校。学员所有的学费、食宿和服装费全免,每月还有零花钱,并提供医疗和保险。
“如今的西藏登山学校占地1.5万平方米,校园内建有设施齐全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公寓,还有人工岩壁等训练场所。我们已经招了7批学生,前后超过200人,第8批今年也将入学。学校的毕业生目前都活跃在西藏、青海的高山服务行业中。”尼玛校长说。
学校成立之初,经费相当困难。后来尼玛次仁又创办了圣山登山探险服务公司,学校与公司互为依托,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
他介绍,2000年以前中国仅有5位汉族登山家成功攀登珠峰,但是在西藏登山学校学生的帮助下,目前这一数字至少翻了10倍。“西藏登山学校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海拔登山运动的发展。”尼玛校长很自豪地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就是中国的NO.1。”
三次登顶珠峰的队员来自该校
在中国地质大学珠峰登山队当中,有一对“藏族双子星”德庆欧珠和次仁旦达。在进入地大读书前,他们都是西藏登山学校学生。
1987年出生的次仁旦达是西藏登山学校的第二批学员,2002年入校。“我家在离珠峰不远的定日。德庆进校比我晚,也是定日人。”
登山学校最初的几批学员,都来自珠峰附近的定日和聂拉木。这些地区的孩子,登山的先天条件都非常好。“后来我们学校的生源地又有所扩大,但基本上都在那附近。”尼玛次仁解释说,“因为山就在那里。”
由于性格活泼,次仁旦达被地大登山队的队友们昵称为“旦旦”。谈及西藏登山学校,他称“母校让我的人生有了新的开始”。
贫苦出身的旦旦,十分珍惜在登山学校学习的机会。“那个时候学得最苦的是英语,这也是校长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的。另外还有文化课,攀岩、攀冰、雪地行走等实践课,更是占了60%以上的学习时间。”旦旦说。
三年的在校学习之后,旦旦作为高山向导多次带队攀登高海拔雪峰,更有三次登顶珠峰的经历。但是在他看来,自己还有很大的不足。“我的梦想是继续读书。后来经过学校推荐,幸运地成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
值得一提的是,旦旦的姐姐次仁旺姆正是2008年珠峰奥运火炬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传递那一次,我承担着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高山摄像工作,就在最险的第一机位。”
上一篇: [长江日报]七病号昨全部投入训练
下一篇: [新华网]中国地大(武汉)登山队出征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