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葳 摄 3月19日壮行,5月26日回家,两个多月里,长江日报体育部记者邹谨随同地大登山队,在雪域高原之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用自己手中的笔,全程见证这次登顶之旅,将登山队诠释的武汉精神生动传递给广大读者。 登顶结束,队友们对邹谨说:“你不是随队记者,你就是我们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的一员。”邹谨昨日表示,这是他近二十年的新闻记者生涯中听过的最动听的话语。 2个月减肥20斤 多数时候,记者只是一名“旁观者”。这次邹谨选择了主动融入。 对于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外行来说,每前进一步都是自我极限的挑战。邹谨已经40岁,差不多10年没怎么锻炼过身体,在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重新起步,难度可想而知。 第一次随队训练,就闪过一个念头:放弃吧。但半途而废绝非他的作风。他咬牙渐渐跟上了队友的脚步。随后,又随队完成了山间穿越、徒步拉练等诸多适应性训练。 此番融入,他还有个意外收获:体重从进藏前的接近85公斤,降到不足75公斤。 其间艰辛,他幽默地一笑而过:“各位想减肥的朋友,请上高原,请到珠峰。” 刷新湖北记者攀登珠峰高度纪录 此前,湖北媒体记者攀登珠峰的高度纪录,同样由长江日报记者创下——2003年,本报记者柯立到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 这次,邹谨成功刷新这一记录,站到了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描述其间的惊心历程,他用了“魔鬼”一词来形容。 在冲刺这一高度的历程中,有一段约三公里的石头路,满眼望去,石头无穷无尽,精疲力竭中,他给报社的同事发了一个短信,最后一句是“长报必胜”。为长江日报加油,也是为自己加油。 当他成功抵达目的地时,先期到达的队友集体起立鼓掌。 每晚在漏风帐篷里赶稿 由于燃油有限,登山队发电只能在晚上。为了专心写稿,他将工作地点选择在储物帐篷。这里的好处是没有人打扰,坏处也非常突出——门是敞着的,篷布有多处破损,内外一个温度。每晚写稿,虽然全副武装,但写完后,手脚仍冻得没有知觉。 不承担登顶任务的他,本可以住在山脚下的旅馆,有电、有水,有干净的厕所。他说:“近一些,再近一些,这几乎是记者的一种本能。” 通宵守候陪伴战友突击 5月18日,队友们开始了向珠峰之顶的最后冲刺。留守在珠峰大本营的邹谨,则做出了一个决定——通宵守候,陪伴战友们向上突击。 当其他人抓紧时间休息时,他守着电台,成为当晚在大本营中唯一没有合过眼的人。19日清晨,登顶成功的消息传来,邹谨的泪水再也止不住地淌下来。 “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激动过后,邹谨的工作却才开始:采访、写稿,一直忙到次日凌晨。前后40多个小时里,仅短暂地合眼休息了几十分钟。 (记者李晓萌 实习生吴琼)
下一篇: [长江日报]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