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国土资源报]培育科技创新的土壤

发表时间:2014-04-1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之声点击:

    围绕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中,抓住学生成长关键期,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引领学生向科学能力过渡。
   
  “为社会输送一批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是学校在未来改革发展中得到社会认可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校长王焰新说,“研究生是学校学科建设尤其是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生力军,我们要通过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学术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以此助推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
   
  据介绍,为培养一大批具有基础理论扎实和宽广的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基础和应用型人才,地大(武汉)研究生教育在招生选拔、人才培养模式、导师责权机制、研究生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全面实施改革和创新:建立招生计划动态分配模型,完善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技能为导向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以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构建研究生质量的多元评价机制。
   
  正在推行试点学院改革的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刘勇胜认为,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首先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孙亚东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在导师赖旭龙教授的帮助下,孙亚东先后到英国、德国多所大学进行合作研究,2009年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著名刊物《科学》上发表了论文。3年后,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科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目前,他正在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地球科学学院2011级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生沈俊也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导师特别注重我们的科研能力训练,让我们参与到前沿性和急需性的高水平科研中来。”正是这种科研能力训练,使沈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地质学》上发表论文。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级博士生廖小平在SCI发表论文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在他看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正是自己的成才之路。
   
  资源学院2011级博士生陈慧刚刚在《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最新一期发表论文。“这是我第3次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在引导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师从一流导师进行联合培养方面的举措,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慧说。
   
  事实上,更加突出国际视野和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使地大(武汉)在研究生教育探索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沈俊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火山作用对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绝灭的海洋环境和生物的影响,他曾3次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地质系进行访问和合作研究,并和美国、法国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陈慧主要从事南海北部深水沉积体系的研究,2011年取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资格,2012年前往比利时根特大学,雷纳德海洋地质研究中心学习访问一年,曾参加2012年度比利时贝尔吉卡号第17航次深海科考,在爱尔兰海域和英国海域收集深海地震数据和采集海底表层样品。
   
  他们坦言:“学校越来越注重加强国际合作,为广大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国际化培养氛围,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地大(武汉)每年有2000名硕士研究生、300余名博士研究生入校,2013年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通过不断地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地大(武汉)积极探索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充分激发了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助推了学校事业的跨越式科学发展,向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