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长江文化高端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共计百余人参加论坛,从文明溯源到科技贡献,从支流文化到治理范式,从地理图景到逆境创新,共同挖掘长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共享学术成果,探讨实践路径,凝聚智慧力量。
“湖北省在长江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责任担当,希望专家学者就如何挖掘长江文化内涵、解决保护传承中的难题及加速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研讨,为长江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卫桥表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王甫发言时谈到,学校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长期围绕长江文化保护与传承开展研究工作。
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顾延生介绍了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运行情况。他表示,实验室将通过“水—碳—文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生态环境与文化基因协同演化规律,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更为世界大河流域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黄学龙以《回顾与展望:面向“十五五”的长江文化研究》为题,用翔实的数据系统梳理了长江文化研究的学术脉络。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樊志宏以《分形理论视角下的山水文脉与文明育成适应性关系研究》为题,解析长江文化的多元特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以《长江地理图景的三维结构》为题,用全新视角解析长江文化的空间分布与内在逻辑。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以《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贡献中华文明探源的长江力量》为题,表达多学科合作对文明探源的重要作用。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刘玉堂教授以《长江流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大贡献》为题,梳理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长江文化研究院院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晓云教授用《长江文化新视野:从支流认识长江文化》为题,揭示文化的多样性与整体性。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学标以《大江辩证法:长江治理的范式转型与文明反思》为题,深刻反思长江治理的范式转型。
“古生物演化、人类进化与文明演进的历史轨迹证明,重大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交叉的‘无人区’,长江文化的当代阐释需要这种打破壁垒的超学科思维”,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树成院士作《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在逆境中的创新》报告,以地学视角展现长江文化的创新发展,将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流域环境与长江文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从超学科的视野研究长江文化,开展文明溯源、文明传承、文明传播和文明保护,把科学对真的探索,人文对善的向往,艺术对美的追求深度融合在一起,是超学科研究范式的生动实践,必将把对长江文化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部长徐绍红表示。(图/文 宋欣泽、黄爱武、焦思勤、陈华文)
链接:长江文化高端论坛在汉召开
(原载 人民网 2025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