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黑龙江日报】生态文明背景下大学生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5-08-02作者:网站编辑:孙彦钦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王媛 汪宗田

引导大学生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积极响应“双碳”战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使绿色低碳生活成为大学生的行动自觉。

拓展教育渠道,重视知行合一。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属于价值观塑造的过程,高校应将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及迫切性,进而自觉成为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践行者。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高校应根据育人需求,设置生态文明通识课、必修课等课程,通过系统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绿色低碳生活相关知识;鼓励各学科挖掘课程中的生态文明元素,如在工程学相关专业中增加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课程;在经济学专业中增加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课程,发挥专业课程优势,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成效。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中,围绕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全球热点问题展开分析,向大学生宣传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借助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校园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反思非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危害,唤醒其社会责任感;通过数据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实施路径,引导大学生主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丰富实践活动,养成绿色习惯。自觉养成绿色低碳生活习惯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高校可借助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或社会体验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开展绿色低碳生活专题实践教育活动。结合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休闲等专题,开展讲座、辩论会、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引发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关注;组织学生前往垃圾处理厂、新能源企业、植树造林教育基地等场所,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知晓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常态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绿色低碳生活开展主题活动,聚焦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光盘行动、绿色生活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绿色低碳的理解。强化宣传教育。借助校内宣传栏、宣传横幅、海报、电子屏幕等传统媒介,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宣传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激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要求。

营造绿色氛围,激发学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氛围中感受绿色低碳生活带来的改变,时刻提醒自己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低碳校园。在综合分析校园地势、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建筑屋顶增加绿植覆盖率,确保其有效吸收热量及二氧化碳,营造舒适的校园环境;利用本土植物进行校园绿化,维持校园景观的美观性与和谐性;在校园水体内种植具有观赏性、生长力旺盛且具有净化能力的植物,提高校园固碳能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技术。加大清洁能源的占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大感应灯、感应水龙头、插卡计费、节能灯具等节能设备在校园的投入量,打造绿色低碳校园。

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强大的师资团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其素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质量。高校应组建专业教育团队,并通过教育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各学科抽调骨干教师组建绿色低碳教师队伍,共同研究生态文明课程计划及实施重点,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开展生态文明、“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政策解读及理论研究工作,共同学习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知识;加强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研究,支持并鼓励科研团队进行绿色低碳理论研究及技术突破。定期组织教师技能培训。构建由教育部门统筹、以高校为单位、教师参与的培训机制,围绕生态文明最新知识、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教育职责等内容展开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绿色低碳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品质生活下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倡的生活方式。高校利用生态文明教育,从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行为引导等层面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出人人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绿色低碳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黑龙江日报》数字报刊

(原载《黑龙江日报》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