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智霖 胡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楚江拾遗团队走进三房湾遗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供图
对于正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攻读构造地貌方向博士的苗世鹏而言,一段长江源科考经历坚定了他科研报国的初心。
3年前,他和36名师生组成的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队从湖北武汉出发,一直探索到长江源头三江源,开展生态、经济、社会等领域科考。尽管做了充分的体能、心理适应性训练,科考途中还是面临高原反应等诸多困难。下车采样,砾石遍地,几乎没有路可以走。老师给大家打气:“望山跑,累死马,不要盯着山顶走,要看着脚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遥望雪山冰川,经过艰难努力,苗世鹏终于到达了5700米海拔的采样点。科考经历让这位95后明白,保护自然、保障生态安全需要每个青年的参与,硕士毕业后他选择继续读博,为绿色中国贡献力量。
苗世鹏的成长故事是团湖北省委组织高校学子投身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从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长江流域9所重点高校发起的“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到2024年牵头开展51所高校参与的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长江大保护专项活动,4年来,一场场青春的接力为长江大保护平添了一抹别样的绿色。
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聚焦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绿色发展、文化保护等主题,开展专项科学考察、实践调研、科普宣讲,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书写最美青春。
在万里长江科考中校准人生航向
去年以来,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曹晓函与20名同学组成“悠然江畔,耕耘生态希望”实践队,他们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长江大保护专项活动。团队深入宜昌、十堰及武汉等地,在西北湖、府澴河、丹江口、洪山江滩围绕长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考察实践。在府澴河出口河段,他们见证了从一片荒芜到美丽生机的“绿色奇迹”,缓坡堤防、植被缓冲、废物利用等治理措施井然有序。“我们不仅是生态修复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研境学”社会实践团深入江西省鄱阳县、湖南省岳阳县、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湖北省公安县三省多地实地调研十年禁渔落实情况,走访渔民家庭,访谈退捕渔民生活现状和诉求,撰写了长达2.6万字的调研报告。
这群年轻人在报告中呼吁,针对退捕渔民生计转型困境,“加强渔民生计能力培训,建立退捕渔民生计转型基金,多样化补偿资金渠道”,获得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荆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企业的肯定和采纳。
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巴东县是长江湖北段生态防线的前哨阵地。为精准掌握巴东地质灾害现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教授陈刚带领学生开展了综合性滑坡风险观测评估与水环境监测工作,队员们穿过山谷隧洞,在闷热无风的矮棚中,架设棱镜、放飞航测无人机、绘制油漆标识。
每次做水准测量时,队员们都要背着沉甸甸的测量器材,走路绕行黄土坡两天。出发时迎着滚滚热浪,回程时已是冷湿袭人的夜风。
“测量时需要长时间保持姿势不动,我们便一起唱歌排解情绪,也算是苦中作乐。”实践队员方千硕回忆。
队员沈晶娟则感慨,“以前在工作室做研究时,常觉得实验数据太少,等到自己深入一线考察时,才体会到数据的来之不易”。
行走万里长江,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最好的思政课堂。在陈刚看来,“无数青年队员在科考行动中,将个人前途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立志科技报国,勇攀自然高峰、科学高峰和人生高峰”。
益心鲟豚团队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街道清波路社区走访调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供图
青春助力长江绿色发展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普法要求,建设起“美丽长江”宣讲实训基地,举办长江沿线高校大学生“美丽长江”夏令营,面向长江流域各高校招募营员,组织营员组建一批“美丽长江”宣讲团,引导宣讲团定期到长江沿线流域各大中小学、社区、街道开展普法教育、科普宣讲活动。
赴湖北省巴东县参加的实践,让方千硕找到了社会实践的新方向:“‘长江大保护’是一场不断传棒的‘接力跑’,老师指引我们的实践脚步,我们再走进中小学、走向社会,把实践成果与精神发扬光大。”
“同学们听说过长江里的‘鲟爷爷’吗?”来自三峡大学的“益心鲟豚”团队,走访望江社区、许家冲村、古渡村等基层社区,为千余名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开展科普宣讲,介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理念。队员谭灵琪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将长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成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大保护的引路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长江流域地区为重点,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成立长江大保护资政报告调查小组,围绕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等课题,形成多份咨政报告。
丁子洲所在的团队在调研中为每个渔民家庭建档立册、制定帮扶方案,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保护母亲河的具体力量。“当看到曾经的捕鱼好手变为护鱼队员,渔户小哥成为创业达人,传统渔技转化为文旅资源,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
在巴东县长岭中小学、水布垭中小学校,实践队为300余名中小学生科普长江沿线地质灾害。他们用多本书籍摞在一起,通过垫铅笔、改变倾斜角度等方式,展示滑坡的发生机制,将复杂的地质学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活场景。
“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科普实践,以地质人的独特视角,向孩子们展示长江沿线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扩大‘长江大保护’的影响力。”沈晶娟说。
依托“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建设综合性实习基地13个,科研立项60余项,开展相关讲座、活动1000余次,打造出山川河流上的特色沉浸式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吸引两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把长江所需与自身所学结合起来,做“长江大保护”的践行者。
艺心向党团队给孩子们作科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供图
守护好长江文化之“魂”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果说长江生态是我们的‘根’,那长江文化就是我们的‘魂’。”在对代表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最高点的石家河遗址的考察过程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楚江拾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张小敏感慨不已。
这个社会实践团队成立4年来,围绕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先后奔赴湖北省宜昌、武汉、荆州、恩施4市13区县开展长江文化遗产实践调研、科普宣讲,不断探索完善方法,让长江文化在高校学生、社区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张小敏与团队一起在天门市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乡土文化夏令营,带领当地儿童走访石家河遗址。在“文物活过来”等趣味项目中,孩子们用手工捏制石家河黏土文物,用树叶粘贴画描绘家乡美景,拼贴渔鼓词歌颂故里,展示着自己对家乡文化的质朴热爱。
“最让我难忘的,莫过于孩子、家长们齐聚博物馆前开怀大笑的一幕,虽是普通的场景,却让我看到乡土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种子。”张小敏说。
“家乡文化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种进了我的心里。”在天门市东方社区,小学生代贝来兴奋地讲述起在石家河遗址收获的神秘感,“以后我也要把家乡这么好的文化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天门有多棒!”
华中师范大学“江流白霓·非遗寻踪”实践团队前往崇阳县,聚焦于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琴戏的保护传承。访谈中,传承人庞勇告诉实践团队,自己时常被台下的观众所感动,不少老人为了占个好座位,早上就搬来板凳在前面坐着,一坐就是一天。“但观众大都是老年人,青年人对提琴戏鲜少了解,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
突出问题导向,团队面向当地儿童,策划开展游园会与提琴戏课程,开展科普宣讲、打卡游戏、戏曲演绎等活动,传承人程其中也来到现场,给孩子们演奏《八月桂花遍地开》,介绍提琴戏的发展,助力提琴戏在年轻一代中的推广。
实践队队员瞿士凡等人还共同创作了一幅4米长的画卷,上面既有栩栩如生的戏剧形象,又有波澜壮阔的长江流水。“长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交流学习中不断传承的,很高兴我们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长江大保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还陆续推出“长江大保护”主题文化产品,打造“沉浸式的地质科普”与“生动的思政大课”。
2022年,学校创排原创科普剧《守望》并公演,讲述了三代地质人与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之间的感人故事,贯穿改革开放40多年来长江流域开发和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启示,呼吁全民“保护长江、人人有责”的环境保护意识。打造“山河为证”网络思政大课,紧扣“地质报国”主线,将一代代地大人为祖国地质事业贡献青春和热血的故事搬上舞台,网络点赞量超过700万。地大原创话剧《大地之光》,首批入选教育部、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宣传工程”,在北京、重庆、西安等地巡演36场,辐射观众10万人次。
曾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书记的朱丹介绍,在“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的工作设计中,学校努力做到上下贯通,实现学者专家带动大学生,大学生带动中小学生,进而辐射其他社会群体,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推进。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25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