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张晟
想要入驻“开园即满园”的地大宝谷创新创业中心并不容易,而即将入驻这里的中地应急信息技术(武汉)有限公司,却是一家刚满月的新公司。
今年9月24日,这家公司由地大(武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罗显刚副教授科研团队合作成立。
地大(武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劲松介绍,地大双创中心因其邻近高校的地理优势,2022年开园仅一个半月就已全部订满,很多企业宁愿排队也要进场。“中地应急信息技术公司之所以能够入驻,是因为它符合中心产教融合的定位。对于一些与中心规划发展目标类型不相符的企业,园区会主动进行劝退。”
在洪山区,选择入驻企业的不仅仅是地大宝谷创新创业中心,北港工业园、青菱都市工业园、烽火创新谷等八大产业园区均依托辖区大学优势学科资源“择企入驻”,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由此环抱高校向新生长。
■ 高校科技创新成“强磁场”
产业链紧跟创新链引来聚合效应
两个月前,湖北瑞吉特作物科学有限公司获批2024年湖北省“新物种”瞪羚企业。这是洪山区华商农业科技孵化器自2018年运营以来培育的第三家瞪羚企业。除此之外,该孵化器还培育了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22家高新技术企业。
“孵化器斜对面是华中农业大学,离这里两站路就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周边还有湖北省农业检测中心等一系列科研机构。”华商农业科技孵化器有关负责人介绍,周边有一批涉农高校、研发中心和专业机构,在这里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
“集聚效应特别明显,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例子。”洪山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十四五”以来,洪山区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5万平方米,环大学创新经济带正在加速形成,“孵化器—楼宇—园区—环大学创新带”四级载体助力大批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圆心向外展望,洪山科创大厦、理工大科技孵化楼二期、长江三峡数字芯片研发中心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基地A区B区等创新载体空间集聚校园周边,形成了一条创业在孵化器、成长在楼宇、集群式发展在园区的阶梯式企业培育路径,产业链紧密咬合着创新源。
当前,武汉理工大科技孵化项目一期、二期、三期串点成链,目前已入驻科技企业120余家,与学校开展横向科技合作283项,金额超过2亿元,环理工大创新带加速形成。
■ “先投后股”靶向转化科教优势
耐心资本对初创企业更包容更友好
10月,洪山区60个通过“先投后股”试点申报的项目正在进行下一轮审核,经过资料审核、尽职调查、专家投决、项目核准等审核流程后,将与突围项目签订项目立项合同,拨付专项科技资金。
今年,洪山区在全省率先探索试行“先投后股”改革,设立首期规模2亿元资金池,按照“政府先投入、亏损可核销、让利先退出”的原则,支持一批具有产业引领和创新引领效应的早期项目,加速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先投后股’专项资金前期投入的是政策性资金,企业发展成功后才转化为股权。允许投入资金100%亏损,对初创企业更包容、更友好,也体现了耐心资本的政策导向。”武汉洪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该负责人表示,“先投后股”将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融资巧妙结合,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从撒胡椒面式的普惠式支持转向精准靶向支持,必将加快推动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参与采写:田艺伟 栾嘉雯)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11月4日)
下一篇: 【楚天都市报】荆楚健儿斩获6金8银6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