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江日报】武汉驶向大航天时代的“蓝海”

发表时间:2024-04-29作者:网站编辑:孙彦钦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通讯员王柳君

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积极打造这一“新增长引擎”,这也昭示着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深邃“蓝海”。昨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航天产业成就展区,现场探访商业航天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产品、解决方案,与一批和武汉“上过天”的朋友共同展望大航天时代的“蓝海”。

■ “太空实验室、加工厂”今年首飞

“我们的小型货运飞船,已为包括种子在内的科学试验品太空旅行预留了‘船票’,今年下半年就开船!”4月24日,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微科技)负责科技应用开发的史旺林博士向记者展示了这个与人同高的舱体。

今年,用于空间科学试验平台的B300系列商业太空飞船就将首飞,届时将开启太空飞行商业服务。

返回版B300采用服务舱和返回舱两舱结构,具备空间试验/返回地面的能力。其柔性载货空间的载货能力达300公斤,载货空间最高可达1.2立方米,跟单开门冰箱差不多大。企业这样推介自己的太空飞船——“科学家的太空实验室、企业家的太空加工厂、空间站的快递小哥”。

史旺林介绍,早在2年前,企业就曾发射过一颗亚轨道飞行器,“乘客”就有来自某酒庄的葡萄酒及葡萄种子,旨在通过太空过程探究葡萄酒与葡萄苗可能出现的变化乃至基因优化。后来,山丹丹、枣、酸枣、大豆都曾被紫微科技运上太空,未来还将探索在太空中开展动物实验。

此次企业还带来一款在研的低成本货运飞船模型,据介绍,它专门为空间站“送快递”,可运载航天员的用品、空间站的实验设备等。史旺林介绍,此次来汉后,正积极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接。

■ 武汉“卫星工厂”经验将被复制

“我们与武汉是一起‘上过天’的朋友。”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研部负责人李贝贝热情地说。2018年6月2日12时13分,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珞珈一号”成功上天。“珞珈一号”卫星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首次通过商业化订单为武汉大学研制的卫星,主要用于夜光遥感及导航增强技术验证。

以前,说起“放卫星”就是不靠谱、吹牛皮的意思。如今,更多高校、企业的航天梦终于可以圆了,“放卫星”不再是天方夜谭。李贝贝介绍,长光已经把卫星演进到第四代,单星的重量从第一代的400多公斤大幅减至40多公斤,甚至最低20多公斤,造价也大幅降低,并且仍能保持甚至优于前代的性能指标。目前,订单主要来源于我国的各地大学、企业还有地方政府,其中自然资源监测领域需求最大。

更多上天机会也被许多制造型企业盯上了。李贝贝介绍,在以前,这种市场无法“试水”。如今,商业航天公司将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航天关键件带着“上星”,让它们有机会进入供应链。

卫星更多上天,工厂批量生产。在武汉卫星产业园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已率先建成国内首条小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实现多型卫星共线柔性批量生产,小卫星智能生产线规模化生产能力得到了充分验证。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智能制造项目总设计师刘峰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部探索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在卫星规模化生产线中的应用模式,去年以来,该部已成功中标多个智能生产线项目,正在从卫星生产制造延伸至输出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未来,更多源自武汉的“智造工厂”还将被复制到更多地方,实现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提速。

链接:长江日报 - 武汉驶向大航天时代的“蓝海” (cjn.cn)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