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小比重等优异性能,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金红石是提炼钛的重要矿物原料,然而地壳中金红石矿的储量较少,为紧缺战略资源,因此加强该矿种的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地区,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为了摸清该地区金红石资源“家底”,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郑有业、许荣科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负责实施了“祁连成矿带肃南-大柴旦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青海柴北缘大柴旦-都兰1︰5万六幅金红石矿专项矿产地质调查”(2016年~2018年)项目。2016年6月~10月,该校地质调查研究院、资源学院的20余名师生从湖北武汉出发,前往青藏高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
组织师生开展野外工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要安排食宿、调配车辆,规划好工作进度和地质调查的区域、路线,还要时刻叮嘱每一位同学将“安全”两个字写在心里、落到实处。在世界屋脊“大课堂”里,专业、精深的老师们不仅传道授业,还吃苦在前,表现出崇高的师者风范。
此次矿调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昆仑山脉,海拔在3100米~4000米之间。这里山势陡峻、植被稀疏,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这些不仅考验着同学们的体能,还磨砺着意志。在野外,师生们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1︰5万矿产地质调查、1︰1万草测、榴辉岩型金红石矿槽探施工、刻线采样等。青藏高原的天气反复无常,工作中师生们时而顶着骄阳、时而冒着大雨、时而迎着狂风,有时跋涉在干旱的乱石堆中,有时要趟水过河,有时还要翻越陡峭的岩壁……但是,他们却无一人叫苦叫累,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研究生和大学生参与野外矿调,是最直接的专业训练。通过这一野外实践学习,同学们可以基本掌握矿调工作所需的规范和技能。”一位老师如是说。
经过4个月的努力,师生们取了地质调查新进展和阶段成果:柴北缘鱼卡金红石矿床是一个具有超大型找矿远景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根据该金红石矿床的勘查和研究,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内多地段有寻找大型金红石矿床的成矿潜力;新发现榴辉岩型金红石重点找矿靶区3处,可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托。此外,师生们还在石英岩、石墨、铌-钽、铅、锌和铜等矿产资源勘查方面有所突破。(陈华文 吴春明 蔡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