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讯(记者周劼 通讯员宁泽政 黄薇霞 谭李芬芳 谭书铭)近日,2021年第十二次、2022年第十三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四名学生获得该奖:
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代旭获第十二次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地球科学学院2017级本科生刘一龙获第十二次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
地球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钱煜奇获第十三次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羽初获第十三次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
李四光优秀学生奖于2010年设立,由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资助,旨在纪念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的李四光先生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面向正在国内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地质类专业学生,每年评选一次,分设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生和优秀学生提名奖四个奖项,用以鼓励广大地质类学生积极从事科学、技术和教育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多作贡献。该奖已成为我国地球科学领域为学生设立的最高奖项之一。
自成立13年来,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共表彰了来自全国的235位地质类专业优秀学生。不少获奖者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产出了有相当分量的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认可,成长为具有领军人物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
本次颁奖共10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博士研究生奖,9人获得李四光优秀硕士研究生奖,10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大学生奖,12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提名奖。
代旭 “卧薪”数年 只为窥世界之貌
代旭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目前在法国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代旭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叠纪至三叠纪之交菊石的演化,研究成果两次助力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表了23篇SCI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8篇,包括著名期刊《科学》等。
代旭2012年考入地大,在大一下学期学习《普通地质学》时,被宋海军老师在古生物学科研中的有趣经历深深吸引,很快加入他的科研团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古生物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他刻苦努力,大学四年合理规划时间,怀着对古生物学的热爱在探索路上砥砺前行,先后参加了高徒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寻找李四光”计划等,学业成绩在专业中名列前茅,获得了保研资格。2016年本科毕业后,代旭正式投入宋海军教授门下,开始参与早三叠世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研究课题。
2014年到2019年,代旭在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区采集了上万块化石,收集的化石部分捐赠给了逸夫博物馆,承担了修复化石标本的重要任务。2018年在贵州野外,他发现了贵阳生物群中的顶级捕食者腔棘鱼化石;2019年代旭和队员在西藏被困在荒野一天一夜才摆脱困境。凭借豁达的心境和对古生物学的热爱,代旭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从古生物学的小白发展到业界新秀。
刘一龙 用心钻研 奔赴热爱
刘一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目前为该校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申请硕博连读。兴趣使然,他怀揣对地质学的热爱,踏上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旅程。他勤学善思,提升自我;他一丝不苟,苦心钻研。他以奋斗的姿态,擦亮了青春的色彩。
“地质学是在大地扎根的学问,局限于课本知识出不了真正的地质人。”刘一龙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他走出课本,走近山头,不断丰富野外实践经历。为了找到珍贵的鱼类化石,他踏遍了武汉周边,足迹遍及湖北、浙江、新疆等地,采集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在秦皇岛、周口店和秭归实习期间,刘一龙吃苦耐劳,表现突出,获得院级“优秀实习生”荣誉。只有打下了扎实的地质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才能行稳致远。
大二下学期,刘一龙开始接触志留纪至泥盆纪的古鱼类研究,其间困难重重。但好奇和兴趣让他越战越勇,并自学了分支系统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他在导师龚一鸣教授和纵瑞文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泥盆纪的节甲鱼类化石和武汉地区志留纪盔甲鱼类化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了距今约4.35亿年的古鱼类化石,打破了武汉地区鱼类化石最早出现的时间纪录,当时认为该属种代表了最早的真盔甲鱼类,把真盔甲鱼类历史提前了约200万年,该项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报》。本科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申报并获批了“华南志留纪-泥盆纪盔甲鱼类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响应”和“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鱼化石研究”等四项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在项目的支撑下,相关研究成果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钱煜奇 遥望苍穹 逐梦“嫦娥”
钱煜奇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目前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地质与火山学。
钱煜奇2013年考入地大地质学专业,进入地质学基地班学习,四年的本科学习,让他具备了扎实的地质学基础。2017年,他直博保送该校研究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讲座中了解到行星科学研究所肖龙教授团队在做探月相关研究。从小有着探索宇宙梦想的钱煜奇,连夜给肖龙教授写了一封自荐信,最终进入肖龙教授团队,开始了追梦“嫦娥”之旅。
2017年至今,钱煜奇在导师肖龙的指导下,参与多项嫦娥五号相关研究,他在嫦娥五号着陆点预选、模拟月壤研制、返回样品分析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型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地球物理研究通讯》《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这些论文一经发表,就被嫦娥五号样品分析论文多次引用,助力实现嫦娥五号任务的科学目标。
钱煜奇介绍,自2020年我国带回嫦娥五号月壤样本,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嫦娥五号带回了月球原样返回的年轻的月海玄武岩,这一类样品以前从来没有返回过,为研究月球其他地区的玄武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地面真值。他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嫦娥五号的样品,之后也将继续从事主要基于嫦娥五号的样品研究,为我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刘羽初 与古生物“交流” 探索昆虫世界之谜
刘羽初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隐翅虫化石的形态分类学和生态地理演化。刘羽初在3年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发现了5个新物种,描述和报道了华北义县组和缅甸下白垩统中的多个新化石标本,发现了4个新属5个新种,建立了隐翅虫化石数据库,是令人赞叹的“昆虫猎手”。她与甲虫化石“交谈”,为研究甲虫的早期起源和演化过程,预测未来生物变化提供了科学凭证。
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刘羽初有些迷茫无措,不清楚未来的方向。在导师田力的鼓励与指导下,她弥补了在本科时期没能参与科研的遗憾,也确定了对古生物学的兴趣和未来的研究方向。3年研究生学习,她全身心投入中生代时期白垩纪的隐翅虫化石研究。她查阅了千余篇相关研究报道文献,建立隐翅虫化石数据库,发现了原蚁甲亚科和伪隐翅虫亚科等最早的化石记录。
刘羽初说,将已经发现的化石标本和现生昆虫对比鉴定的过程是有趣的,但科研的过程困难重重。比如首次进行全英文论文撰写,她很不适应,磕磕绊绊,通过不断训练之后,英文论文撰写流畅很多。不断重复的研究过程,难免会枯燥,刘羽初给自己加油,“最重要的是稳住心态,在不断的积累和试错中,收获更多的新方法新知识”。
刘羽初提及学习和科研经验,她说勤能补拙,要敢于开拓新思路,不断试错尝试,“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去做”,一步一个脚印,终将摘取科研硕果。
链接:武汉晚报 - 四名地大学生获李四光奖 (cjn.cn)
(原载于《武汉晚报》2023年5月10日 8版 城市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