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汪潇 记者 任文) 4月25日,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了解到,该校肖龙教授研究团队有了新的科研突破,他们找到了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最新证据。
当前,火星的水主要以冰的形式分布在两极和地下,科学家已经对如何确定他们的储量、如何开采和利用这些水冰开展了研究,这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建立火星基地提供支持。然而,由于尚未从火星采回样品,火星最近的水活动究竟发生在何时目前仍无定论。
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带回了更多证据。团队成员王江告诉记者,“祝融号”着陆及巡视范围内分布有大量的横向风成脊,这是火星表面一类特殊的风成地貌,是研究火星大气运动及气候特征的重要载体。团队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火星车着陆区2km×2km范围内识别出354个横向风成脊,并根据形态特性划分出三个类型,提出了该区域横向风成脊的两阶段演化模型。
研究团队利用“祝融号”导航与地形相机数据,对火星车巡视路线上的横向风成脊表面形貌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首次在火星横向风成脊表面识别出小型多边形裂隙。同时通过对原位光谱数据进行解译,发现这些裂隙分布区的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盐矿物,表明水在这些多边形裂隙的形成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由于横向风成脊是火星表面较为年轻的地貌,可能小于100万年,而且这些多边形裂隙在横向风成脊演化的后期形成,所以我们认为,这可能指示了火星近期水活动及地表—大气水的交换过程,为研究火星在当前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循环提供了线索。”团队成员赵健楠副研究员坦言,为进一步确认火星近期是否有水活动,还需获得更多的探测数据,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从火星采样并返回地球研究,将有望进一步确认火星的水活动历史。
链接:武汉科技报数字报刊平台-地大(武汉)找到火星水活动新证据 (kexing100.com)
(原载于《武汉科技报》2023年5月1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