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化石 庞伟红摄
百色鱼龙(上)和巢湖鱼龙(下)复原图 石顺义、Nobu Tamura绘
本报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了一具来自广西百色市隆林县者保地区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经鉴定,该鱼龙长达 3 米,是目前我国发现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也是世界范围内的全新属种,被命名为粗壮百色鱼龙。
鱼龙是繁盛于三叠纪和侏罗纪的海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在约 2.5 亿年前,在 9000 万年前灭绝,大约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它高度特化,具有流线型、类似鱼类的身体外形以及大的眼睛和强有力的尾鳍。此前,鱼龙在日本、加拿大、北欧和中国湖北、安徽等地被发现,但它们多为长度不超过 1.5 米的小型个体,如在安徽发现的巢湖龙,长度不到 1 米,其游泳和迁徙能力被认为较弱。此次发现的鱼龙标本体型远大于此前国内发现的早三叠世鱼龙,标本保存的一块肢骨 (鉴定为桡骨) 长而粗壮,且形态十分规整,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较高的对称性。“更长的、更强壮的前肢骨暗示了百色鱼龙可能具有更强的游泳能力,或许可以进行较长距离的远洋活动和迁徙,可能在当时的海洋中扮演了一种高级掠食者的角色。”韩凤禄表示。
据悉,该化石 2017 年发现于广西隆林的野外区域,主要包含躯干的前半部分,包括前部背椎 (椎体和椎弓)、肋骨、腹膜肋和一块肢骨。由于未保存头骨和大部分肢骨等关键部位的特征,给鉴定带来了一定困难。研究人员经过多方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最终识别出了一些关键特征,如肋骨比较纤细且在近端不加厚,腹膜肋中部具有长而细的突起,最终确定为鱼龙类化石。
此外,该鱼龙类化石是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在广西的首次发现,拓宽了国内早三叠世鱼龙类的地理分布,也增加了早三叠世鱼龙类的形态多样性。
这项研究由该校地球科学学院韩凤禄、江海水联合贵州地质调查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庞伟红 任纪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