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长年野外勘察从不抱怨 教书育人受学生尊敬

[长江日报]范念寒去世30余年同事方知他是烈士之子

发表时间:2021-11-22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长江日报 2021-11-20点击:


范鸿劼烈士后人珍藏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复印件。

范鸿劼烈士之子范念寒。

  “看到你们广泛征集线索,寻找烈士的后人,我们很欣慰也很感动。”11月20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见到范鸿劼烈士的孙女范谨宜。她向记者展示了家中珍藏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复印件,证书上有毛主席的签名。


  今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天,长江日报推出《寻找21颗初心》后续报道《赓续是最好的纪念》,寻访报道烈士后人。看到长江日报的报道后,范谨宜主动联系记者,首次对外披露了其父范念寒赓续红色血脉的故事。


  ■ 野外从事地质勘察10余年


  范鸿劼牺牲时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按照家乡鄂州风俗,范鸿劼的哥哥范鸿勋将自己的长子过继给范鸿劼,取名范念寒。“范鸿劼求学和牺牲的地方都在北京,那里的气候比较寒冷,取名范念寒也有纪念范鸿劼的意思。”


  范谨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50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改葬范鸿劼烈士遗柩于京郊八宝山烈士公墓,范念寒以范鸿劼儿子的身份前往北京,为父亲迁墓尽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具的范念寒履历显示,范念寒1949年进革命大学学习,大学期间曾参军。1952年,他遵从组织调配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后先后在湖南和湖北的地质队从事野外地质勘察工作10余年,1979年调入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煤田教研室工作。


  “从事地质勘察工作很不容易,吃住都在野外,环境很艰苦。”在范谨宜儿时的记忆里,爸爸范念寒总是风尘仆仆,出差是家常便饭,时常好几个月看不到他,但他从不埋怨。


  “爸爸一生操劳,从不抱怨,他总教育我们‘吃亏是福’。在我心中,他是那么谦虚、低调,温文尔雅。”范谨宜告诉记者,爷爷范鸿劼求学北大期间,为了翻译《共产党宣言》,从化学系转入英语系。爸爸范念寒英语水平也很高,经常为系里翻译英文资料。“他就像爷爷那样,永远都是饱含热情的知识分子形象。”


  ■ 独自翻译全系英文资料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记者见到范念寒当年的几位同事。今年80岁的李毅谦与范念寒同为地质系老师,他比范念寒小11岁。“范老师是我们系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师,专业知识丰富,又有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勘察的工作经验,我们经常向他请教专业问题,他也很乐于培养青年教师。”


  今年89岁高龄的苏叶清时任该系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老师与学生不分界线,老师们时常下到班级、寝室辅导学员。很多学员培训结束走上工作岗位,后来成了各省、县矿管局的负责人。”苏叶清回忆,范念寒不仅在煤田勘探方面专业基础扎实,而且还是全系英语水平最高的老师。平时地质系一些外文资料都很放心地交给他翻译。系里老师评职称,涉及翻译方面的工作,也都是找范念寒老师帮忙。


  ■ 蜗居小屋生活不挑不拣


  在武汉地质学院工作期间,范念寒和妻子、四个女儿蜗居在汉口西北湖一个逼仄的小房子里。1986年学校给教职工分配住房,范念寒分到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一家人非常高兴。苏叶清帮他们搬家,才第一次走进范念寒位于西北湖的家。“走进后无处落脚,与其说是家,还不如说是一个工棚。他们生活相当困难,简直不像一个家。”


  搬家的奔波劳累加上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妻女入住新家后不久,范念寒竟突发心脏病,猝死家中,时年56岁。


  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范念寒当年的同事们才得知范念寒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范鸿劼的嗣子。了解到范鸿劼是与李大钊共赴刑场的早期革命先驱,老同事们肃然起敬。


  “范念寒老师是革命烈士后人,但他从不曾提起,更别说向国家伸手提要求了。”当年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主任,今年已88岁高龄的付振家告诉记者,时隔30余年再次回忆昔日的老同事范念寒,心中涌起无限怀念。“范老师言语不多,做事踏实认真,生活上不挑不拣,待人接物真诚有礼,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尊敬他。”


  范谨宜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听家人讲述范鸿劼爷爷的事迹,小学课本上看到李大钊的名字,也会很自然地想起。1989年夏天,范谨宜随妈妈到北京旅游,当时还特意前往八宝山烈士公墓瞻仰范鸿劼。“爸爸的一生有爷爷的影子,现在我也经常把爷爷的事迹讲给我的孩子听,教育后代向他学习,长大后努力报效祖国。”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