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河南日报]优秀教科书的阅读何以重要

发表时间:2021-04-06作者:陈华文网站编辑:路明来源:河南日报 2021-03-12点击:

  任何一个人若要系统地学习、掌握某种专门性的知识,通读该领域的优秀教材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深入阅读公认的经典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部优秀的人文社科类教材,凝结着一批优秀学者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心血。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朱绍侯等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薄松年主编的《中国美术简史》、徐新主编的《西方文化史》等,影响了一代代青年学子。


  优秀的教材魅力何来?主编是名家、学者是一个原因,但最关键的是这些教材的视野宏阔、知识体系严谨,内容叙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外,这些教材不会流于一般知识内容的介绍,还有着鲜明的专业立场、观点和结论。再者,优秀教材兼顾了专业性和可读性,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读起来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尽管老师总是鼓励学生认真通读优秀教材,强调了解学科“全景图”的重要性,但部分学生并不以为然,随手翻阅或选择几页浅读的“碎片化阅读”现象较为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本优秀的教材也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时间和读者的检验。比如《中国古代史》的撰写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一批历史学精英云集,倾心编写,初版后又根据高校师生的意见不断修订。该教材一版再版,主编、副主编和编者换了几代学人。伴随着岁月流逝,该教材没有淹没在书海之中,而是更加彰显出经典的能量。当前,高校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投入大量资金,组织教授、专家进行编写,但少数专家为了完成任务,在教材结构、体例、内容等方面和同类教材“撞车”,没有特色。这样的教材匆忙出版,漏洞百出,学界不认可,学生也不买账。


  对于培育一个人的专业志向和兴趣,优秀教材的力量也显而易见。活跃在当代文学研究界的一批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时大多反复阅读过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等,很多人不仅熟读,还认真摘抄、记录读书体会。


  对于刚刚步入学科之门的大学生来说,其知识体系正处于构建之中,通读教材能够帮助他们在宏观层面对专业学科把握得更到位。那么,如何通读优秀教材?总体上讲,就是通读要与精读相结合、阅读与思考并进。笔者认为,其核心是要树立问题意识,多问自己“为什么”。


  以《中国文化概论》为例,阅读之前首先要问:同类教材有哪些?不同教材的特点是什么?个别授课教师从个人利益出发,强力推荐自己所编写的教材,绝不可取。其次要思考: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精神有哪些?这些问题虽然宽泛,但脑海中常常萦绕这些疑问,在学习中就不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是做到收放自如。再次,是要清楚重点何以成为重点,难点究竟难在何处。此外还要重视教材每一章节中的总结性文字,这些文字往往代表着教材编写者的学术主张和观点,是精华所在,“点睛之笔”。


  处于信息化时代,获取学科专业知识越来越便利,无疑是一种幸运。作为大学生,很有必要静下心来深入阅读,与优秀教材“共舞”。吃得了阅读的苦,方能品味到知识的甜。(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