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题报道

发表时间:2020-07-03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创城好”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和传承大别山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大别山精神在革命斗争中形成

作者:吴玢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革命斗争不断、革命火种不灭,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党领导大别山军民的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孕育了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既有大别山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原因,更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播火”和中国共产党人长期的革命实践,正是在这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孕育并形成了“大别山精神”。


  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传承,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地域文化基础。大别山地区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再加上其有山有水,水系发达,呈网状分布,彼此之间易于联系。因此,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当时能够为革命发展和根据地建设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此外,大别山地区在古代属于楚国的范围,深受尚美、尚武、包容的楚文化精神熏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朴实、忠勇、自强、执着的文化心理和淳朴强悍的民风,这是大别山精神得以生根发芽的文化土壤。


  马克思主义先进革命理论的传播,为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董必武、徐守西等人就在武汉及其周边传播马克思主义,并通过自身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带到大别山地区,发展党的组织,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地的传播,为无产阶级革命群众队伍的壮大奠定了思想基础。特别是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成为湖北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的基地,其校训“朴诚勇毅”也由此成为大别山精神的源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通过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成立相关读书会、创办“商城书社”等多种途径,让更多的群众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为后来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成立和革命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中共在大别山地区建立党组织,并以党小组、党支部为平台开展活动,为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经验,为大别山精神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从192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地区28年始终坚持革命斗争,不曾间歇。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大别山地区就有党组织开展活动。大革命后期、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大别山军民英勇无畏,爆发了三次大起义,开创了革命根据地。在“八七会议”精神的引领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的红军高举革命旗帜,发扬不怕失败的斗争精神,在武装斗争中均没有被“左倾”错误思想所左右,反而确定了在黄麻、商南、六霍三次起义之后,以鄂豫边、豫东南及皖西三块红色区域为核心创立根据地,成立三支工农红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四支队和二师、五师及中原解放区的主要区域。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之后转战大别山南北打击日伪军,同时他们也把大别山精神带到所到之处,其战果不断扩大,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大别山地区战略地位显赫,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战场形势变化,化被动为主动,中原突围胜利后,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千里跃进大别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为后续解放战争的胜利夯实了根基。这些革命先烈在战场上意志坚定,顽强拼搏,不畏艰苦,充分体现并丰富了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伟大征程中,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革命,不胜不休,体现了极强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被概括为“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一种,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在新时代,这种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别山精神的历史作用

作者:朱桂莲 杜胜国


  大别山革命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主要标志是三个“不曾间断”:中共党组织不曾间断、武装斗争不曾间断、革命根据地建设不曾间断。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种外在表现为以共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大别山精神,是解读大别山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使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的密钥。


  大别山精神支撑大别山党组织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组织保证。毛泽东曾指出,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并发展“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不错误”。美国政治学者罗伊·霍夫海因茨也研究证实,共产党组织力量最强大的地方,革命最容易获得成功。大别山最早的党组织于1921年秋在黄冈的八斗湾和陈策楼建立。之后,中共党组织在大别山风起云涌的革命烽火中,逐步由党小组发展为党支部、特支、县委、特委、地委的同时,党员数量由几人发展到成百上千人,并成为领导大别山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在红旗漫卷的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战斗在大别山的共产党人或在凶残的敌人面前视死如归,或在敌人屠杀最惨烈的时候坚守革命信念,或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以身作则、敢于牺牲,表现出坚定革命信念、革命意志和革命行为。也正因为如此,大别山的党组织才得以不间断且有力量,从而保证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


  大别山精神支撑大别山武装斗争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武装保证。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毛泽东曾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了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了人民的地位,就没有了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了革命的胜利”。中共“八七会议”后,大别山先后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并分别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31师、第32师、第33师。此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根据地坚持以革命发展革命,又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新四军第五师及中原军区,在数次创造大别山革命历史辉煌的同时,也保证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大别山持续不衰的武装斗争背后,无论是吴焕先在黄安城失守后写下的“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还是最艰苦的游击战争岁月传唱的“任凭白军再猖狂,烧我房屋抢我粮,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都是大别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坚定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精神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大别山不曾中断的武装斗争和始终飘扬的革命红旗。


  大别山精神支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间断,奠定了革命红旗始终飘扬的战略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依托。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后,大别山革命走上工农武装割据之路,并于1930年春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各革命时期的重要战略依托。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部队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在此创建新四军第五师,将鄂豫边根据地发展为党在中原敌后的独立战略区,成为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军在此完成中原突围,揭开两个中国之命运大决战的序幕,实现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变。不曾间断的根据地建设背后,无论是“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黄安谣,还是“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或是红四方面军“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军训,都体现了大别山军民坚定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和革命行动。正是大别山军民的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善于斗争,革命红旗才得以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朴诚勇毅”: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作者:郭倩


  大别山精神来源于大别山革命实践。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斗争环境,都十分艰苦。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别山军民无论革命处于高潮或低潮,都始终保持对党和革命的忠诚,勇于担当、敢于牺牲;始终坚守革命,直到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由此,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大革命时期,形成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革命实践孕育产生了大别山精神,而这种精神则指引革命实践的始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这种精神的指引和支撑,大别山军民始终坚守大别山,保持28年红旗不倒。1920年3月,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为了以革命精神培养训练学生,董必武提出“朴诚勇毅”四个字作为校训。武汉中学是为革命而办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品学兼优,思想进步,赢得社会上的一致赞誉。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成为培养大别山革命人才的摇篮。“朴诚勇毅”这一精神内涵由此产生,同时保持了其延续性,贯穿大别山革命实践。


  “朴”即艰苦朴素。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孕育出艰苦朴素之风气。大别山区人民质朴的家风,使得他们从小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主动要求走革命道路。革命年代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大别山区人民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别山的红军队伍也始终保持质朴廉洁的作风。


  “诚”即始终忠诚。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极其残酷的斗争形势,矢志不渝,以“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的悲壮牺牲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大别山区的革命者,大都从普通士兵干起,经历过大革命失败、张国焘的错误“肃反”、长征和解放战争等艰苦考验,依然痴心不改,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坚决跟党走,相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大别山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接受优秀革命文化的教育,逐渐成长为具有崇高信仰的无产阶级战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勇”即勇当先锋。勇敢、勇当先锋是指在中国革命最紧要关头,大别山根据地军民都处在最前沿的位置,发挥着重要和特殊作用。其凝结的是大别山军民听党指挥、英勇善战、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大别山精神的品质保证。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政治环境没有让大别山人民退缩。在时间短、开展军事斗争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决策者和人民群众依然挑起重担,领导和发动了起义,充分表现出敢于担当的精神,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像一面鲜艳的红旗,28年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指引着大别山人民勇往直前。


  “毅”即坚忍不拔。大别山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极其困难的环境条件下百折不挠,坚守大别山。革命处于高潮时期不骄傲,处于低潮时期不放弃。大别山人民坚持做到自强不息、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红色大别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无数生命守护着革命火种不灭,坚守党的革命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坚信革命终会取得胜利,坚持不达目的不罢休,形成了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气质。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为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伟大转折,对改变全国战争形势起到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正是不胜不休的士气,鼓励刘邓大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扭转了解放战争的局势,使得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战略“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改变了战略形势”,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28年“红旗不倒”,这是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显著特征。大别山区形成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区军民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大别山精神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样,是党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是指引社会发展坚强的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不胜不休:大别山精神的特质

作者:岳奎


  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都由其背后的历史实践所决定。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革命奇迹的大别山革命斗争实践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而支撑“28年红旗不倒”革命实践的大别山精神集中表现为不胜不休的彻底性。这种不胜不休的彻底性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集中体现为彻底的革命精神、斗争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


  彻底的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之彻底的革命性首先体现为对自我的革命。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腐朽的封建制度及礼教禁锢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思想。为了实现自我解放,大别山早期先进分子从思想认知、阶级身份、革命实践上对自己进行改造,实现了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大别山的革命先烈也深知自我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对整个旧社会进行摧枯拉朽式的改造。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大别山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观为指导,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破旧俗、除迷信、拆庙宇,而是对封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进了全面、持续性的废除,从根本上奠定了人民解放的社会基础。可以说,正是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才促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变。


  彻底的斗争精神。大别山精神之彻底的斗争性集中体现在“不胜不休”上。大别山的革命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贯穿其中的是大别山人民彻底的斗争精神,不胜不休。“敢不敢斗争,要不要斗争”是大别山人民首先需要解决的自我斗争问题。最初是简单的物质诉求,为求温饱、生存而采取小范围的、被动式的、偶发式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的熏陶下,大别山人民开始懂得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源,“农友们,赶紧组织起来,组织在集中统一旗帜下,以寻找我们的生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斗争的道路。再到明确“向谁斗争、从哪些方面斗争”这一关乎革命道路的根本问题,都体现了大别山精神彻底的斗争性。正是具有了这种彻底的斗争精神,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为推翻压迫在身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


  彻底的奋斗精神。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别山人民始终怀着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前赴后继,不胜不休,浴血奋战。可以说,大别山区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历史。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人民都竭尽所能支援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同时,大别山人民还通过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幸福生活。无论是最早的董必武等以师带徒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动当地具有思想觉悟的群众通过办学校、办社刊、组织宣传队、张贴标语等方式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从1929年6月开始颁布鄂豫皖地区第一部土地法令,通过土地获得物质保障,还是1947年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再次掀起土地改革运动,使得大别山广大农民最终获得土地;无论是大别山地区的党和军队主动与国民党地方当局在安徽岳西县谈判,促成大别山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还是为建立代表广大人民意志的民主政权,大别山人民从1930年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始终奋斗在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道路上。正是这种彻底的奋斗精神才实现了大别山人民美好的愿景,深刻道出了“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实践真谛。


  彻底的献身精神。在长达20多年的斗争实践中,革命武装“五进五出”,大别山地区革命向当地人民抛出小我与大我、忠与效、利益与真理关系处理的二难选择,然而勇敢无私的大别山儿女以彻底的献身精神给予了回答。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军事进攻、日寇的残忍军事侵略,无数大别山儿女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奔赴战争前线。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有200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捐躯。革命时期的安徽金寨县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在“忠”与“孝”两难间,大别山父老乡亲明白“天下至德,莫于大忠”的道理;在“利益”与“真理”关系的抉择中,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选择了为革命真理而献身。(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全面把握大别山精神的特征

作者:杨小东


  全面把握大别山精神的特征,是继续深入研究、传承、发扬大别山精神的基本要求。大别山精神的特征包括不屈不挠的斗争性、奋勇争先的担当性、无私无畏的奉献性、永不退却的坚守性。


  不屈不挠的斗争性。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唯一途径。大别山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解放的直接反映。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人民唯有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来实现自身的全面解放。大别山人民的斗争是彻底的斗争,表现为与封建地主的斗争、与旧社会黑暗政治势力的斗争、与旧社会宗法制的斗争、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与错误革命方针路线的斗争。大别山人民的斗争是全过程斗争,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十年内战、八年抗日、四年解放战争”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大别山人民的斗争是反复的斗争,大别山人民在开展多次土地革命后,才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与不同敌人的斗争中,才取得了党建工作的成效,使民众的思想得以启迪与解放;在“五进五出”的军事斗争中,才最终实现了大别山地区的全境解放。


  奋勇争先的担当性。担当是中华民族卓越的行为风范,是近代中国人民造就伟业的使命要求。大别山人民奋勇争先的担当是中国人民实现伟业的真实写照。革命伟业的实现需要正确革命理论的指导,稳固革命根据地的支撑,合理战略布局的联动,而这一切条件只有在革命群众的奋勇担当中得以创造。大别山人民的奋勇担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董必武、陈潭秋、戴克敏、徐朋人等大别山知识分子最早在大别山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先后培养了一批本土马克思主义者。大别山人民的奋勇担当开辟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并一度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大别山人民的奋勇担当满足了革命战争战略布局的需要,李先念领导鄂豫皖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进剿”,有力地声援了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的前10个月里,大别山人民把国民党30万军队牵制在中原地区,支援了其他地区的兄弟部队。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将解放战争引入到外线作战,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形势。


  无私无畏的奉献性。奉献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情怀,是近代中国人民推进革命道路的重要支撑。大别山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是中国人民推进革命道路的典范体现。革命道路的开进从来都不是一路平坦的,唯有敢于奉献的革命队伍才能最终抵达道路终点。为了坚定革命道路的奋进方向,大别山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指南。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主动脱离原来的地主阶层,积极投身革命救亡事业。六霍起义领导者刘仁辅,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坚决不改革命初心,最后壮烈牺牲。为了确保革命道路前进的军事力量,先后有200余万大别山人民参军参战,100余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了充实革命道路维系的物质基础,大别山人民节衣缩食,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以无私的奉献铺平革命前进的道路。


  永不退却的坚守性。坚守是中华民族固有的责任意识,是近代中国人民赢得革命胜利的意志基石。大别山人民永不退却的坚守是中国人民赢得革命胜利的生动彰显。不放弃革命的领导者、不放弃革命的战略基地、不放弃革命的宝贵信仰,是大别山人民赢得革命胜利的三大关键因素。为了坚守住赢得革命胜利的领导力量,大别山人民永远跟着党走,围绕在具有远大前途的政治力量身边,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了坚守住这块战略要地,大别山人民始终不放弃鄂豫皖地区,坚守住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革命依托。为坚守住赢得革命胜利的宝贵信仰,大别山人民奋战28年,历经信仰坚守的三个阶段,先是追逐革命信仰而取得革命斗争最初胜利的阶段,而后是身处困境继续坚守信仰艰难保存革命果实的阶段,最后才是赢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