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社会科学报]“地大声音”为战“疫”注入科技力量

发表时间:2020-06-01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3月20日点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迅速行动,形成联防联控、全民战“疫”的局面,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高校学者也一直关注疫情发展,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2月6日开通疫情防控建言献策“直通车”渠道——“疫情防控—地大声音”,目前已向相关职能部门上报了数十份疫情防控工作建议和选题推荐,涉及救援物资管理、疫情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地下水管道巡检和精准消毒处理、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疫情数据管理等数十个领域。


  从环保视角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环境、民众健康息息相关。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和东风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先旺从环境水文研究视角出发,于2月28日提出“补齐短板,提升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以期构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的工作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治理能力。


  王焰新提出,要组织防范疫情传播等关键共性问题的科技攻关。同时,要重点关注微生物进化或变异进而可能形成的新型病毒或超级细菌等问题,从而为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理提供理论支撑。


  李先旺则关注疫情防控中医疗废物的处理。他认为,要完善疫期疫区应急保障相关生态环境安全的技术标准规范,如启动或修编不同种类固体废物焚烧处理相关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和管理规程等标准,完善职业卫生健康类技术指标体系等。要加强疫情防控配套措施及应急处理设施的建设,提升各地区应急保障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绍强、副教授宋妍等人提出,要加强武汉市核心区域的地下水管巡检工作,避免因地下水管老化造成病毒滋生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于地下管网内污水的消毒工作,制定分区—分级—分浓度的精准消毒方法,避免由于消毒过量带来的地表环境污染问题。建议武汉市政府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将武汉市地表水质信息、地下水质监测结果与地下管网水体建成统一的水体监测系统,全面掌握疫情对武汉市水体环境的综合影响。

  
  运用前沿科技手段助力疫情防控

  
  “此次疫情发展过程反映出疫情预警预测、灾害链综合监测、应急快速精准响应等方面的治理能力亟须提升和完善的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郭海湘提出,应建设以应急部门为主导的区块链智能应急响应平台,收集疫情、人流、医疗物资、居民生活保障物资相关大数据,结合各种应急事件演化模型和决策支持方法,分析疫情动态发展,精准识别风险源,合理调配物资,提前做好复工复产复学的应急方案。


  “疫情阻击战是人类与病毒之间的一场信息化战争,我们系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分析模型、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初步实现了对武汉市疫情态势的动态可视分析。”王绍强谈到,我们团队设计开发出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态势分析系统,为老百姓第一时间了解身边疫情动态装上了“高科技眼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纪远分析说,这套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态势分析系统采用多模式可视化手段。它让人们不但看得见“现在”,便捷地了解当前的疫情发展态势,而且能“向前看”,通过风险评估与预测分析功能,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疫情变化作出预测。
  

  为有序复工复产提出决策建议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乎发展,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保障。“对于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来说,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协同复工复产方案是当前疫情形势出现积极向好情况下的重要工作。要推动低风险地区全面复工复产,中风险地区分阶段有序复工,高风险地区部分复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程胜、肖建忠、朱冬元等建议。


  运用建模分析手段,计算武汉市各行政区的“安全指数”。宋妍通过收集疫情有关信息,建立传染病分析模型,结合武汉市疫情数据、热红外卫星遥感数据、人口热力图数据、武汉市企业信息点数据以及各行政区的经济数据进行综合的建模分析,对武汉市各行政区复工复产的安全指数进行计算,撰写完成咨询建议报告,从而为分级、有序复工复产提供数据支撑。


  有序复工复产,必须以确保生产安全和人员健康为前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研究所所长刘陈陵等人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中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不能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的心理问题。他们提出,应有针对性地完善心理援助工作,将其作为系统而长期的工作,贯穿疫中和疫后。在政策措施方面,可出台心理援助相关制度,让心理干预与各类应急保障工作协同,成为疫情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地方疫情防控指挥部应明确心理援助的组织框架,组建应急队伍,让各方援助力量形成合力。沟通心理援助的多方面主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助力心理援助,共同提升治理能力。依托临床心理科,对“四类人员”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心理援助服务体系。(本报记者 王广禄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