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人民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

发表时间:2017-09-14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人民网 2017-09-14点击:


  2017年8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女大学生牛笛,作为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获得金牌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和体育系统先进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作为地学特色行业大学,在近65年的办学历程中,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文化建设中,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遵循“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不断擦亮艰苦奋斗的精神名片。

  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校风学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过长期的学科积淀,形成了富有地学智慧和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即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该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治校法宝,也是校风学风的真实写照。大学文化建设中,始终用艰苦奋斗精神构建校园文化之魂。

  该校随着教育事业和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艰苦奋斗精神思想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表现为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豪迈气质,到七、八十年代体现“艰苦奋斗为荣,找矿勘探为荣,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再到九十年代凸显“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奉献精神。在“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人才培养目标带动下,艰苦奋斗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激发一代代地大人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理想,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重要精神源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该校大学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为激发一代代地大人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立志成才的精神源泉。

  地学类专业的特色,决定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每年暑期,该校地学类专业大学生成批奔赴位于北京周口店、河北北戴河、湖北秭归的野外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地质实习的过程,也是艰苦奋斗品质形成的过程。在野外,老师和学生一起跋山涉水,一起风餐露宿,一起砥砺前行。该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们,常年跟随老师到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青海等艰苦的野外环境中,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在野外从事研究工作,不仅训练了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方面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克服困难、敢于拼搏、艰苦奋斗的意志力。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在茫茫戈壁滩上、在茂密的丛林里、在崇山峻岭中,该校大学生用艰苦奋斗精神的校风学风,阐释着对地球科学的追求、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挚爱。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在校生中得到呈现,在无数毕业生中也得到发扬。比如该校1990级水文地质专业毕业生张国旗,大学毕业后放弃在省城太原工作的机会,主动回到老家山西陵川县从事水文地质工作,32岁时因工殉职,感动无数人。山西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电影《洪山雨》。为了纪念这位平凡的毕业生,该校在校园内为其塑像。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笔无形的精神财富,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当成人生的价值坐标,指引前进的方向。

  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于校园景观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艰苦奋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地球科学和地学文化之中,也源于地学教育中的人文内涵。以地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基色,把“地质元素”融入大学文化建设,能够直观形象地呈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大学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校先后建成了勘探队员雕像、化石林、院士长廊、博物馆、四重门、校训碑等文化景观。如,树立在学校图书馆前的地质勘探队员雕像,不仅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缩影,还是艰苦奋斗教风学风的艺术表达,呼唤着新一代地质人早日学成、在奉献中追寻生命的真谛。

  艰苦奋斗精神呈现于体育文化

  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学科中得到呈现,在体育文化中也到彰显。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验等等,长期以来是该校的特色文化组成部分。大学生攀岩训练馆,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攀岩馆,每年到攀岩馆参加训练的学生人数达5000人次,这里是学生磨练意志、勇攀高峰、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运动平台。而户外拓展运动训练基地,由国家登山协会和该校联合建立,设有23个高低空拓展运动项目,每年有近1000人次学生参与训练,这里是培育大学生挑战自我勇气的“舞台”。

  在体育文化运动方面,该校有着光荣而骄傲的历史。自1958年成立我国第一个业余登山队,先后和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登山队,攀登了6000米以上的高峰近10座。就是凭着艰苦奋斗精神,为国家培养了王富洲、李致新、王勇峰、次洛等一大批登山健将。

  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座谈会上,陈晨作为全国大学生代表,畅谈了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体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肯定。

  从2012年到2016年年底,该校师生将艰苦奋斗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施了“7+2”登山科考活动。所谓“7+2”,是指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极点,代表着极限探险的至高境界。在登山科考队队长董范教授的带领下,登山科考活动历时1756天,行程12万多千米,成功登顶亚洲珠穆朗玛峰、欧洲厄尔布鲁士峰、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澳洲科休斯科峰、南美洲阿空加瓜峰、北美麦金利峰,并成功徒步北极点、南极点。每一次挑战最高峰,都是在充分阐释艰苦奋斗精神的魅力。

  艰苦奋斗精神彰显于文艺活动

  客观上讲,地学事业是艰苦的事业,更是充满激情与豪迈的事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文艺活动中,围绕艰苦奋斗精神,不断挖掘时代寓意,用文学与艺术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演绎。

  近年来,该校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池际尚教授生前带领学生在野外从事地质科研的事迹,分别创作音乐舞台剧《雪莲花开》和音乐交响诗《我常怀念她》,在武汉、北京、上海等进行多场演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外,该校教师围绕地学题材和艰苦奋斗精神,创作的文学剧本《祁连山魂》,2017年获得全国首届大地文学奖。

  2012年以来,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发起“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学生,根据著名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李四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故事为原型,自编自演创作大型话剧《大地之光》。李四光作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其艰苦奋斗的人生历程,则深深地感染着、激励着该校大学生们。该校学生一次次参与《大地之光》的演出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的洗礼。该剧首演至今,在武汉、北京、西安、重庆等地演出20多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何光彩指出:“《大地之光》的持续演出过程,是科技界、教育界和全社会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的过程,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

  艰苦奋斗精神扎根于学生心灵

  对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而言,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在文化建设中得到生动呈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都得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老师们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时,将艰苦奋斗精神纳入到教学范畴体系,和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艰苦奋斗精神,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全程贯穿。鼓励学生在社会广阔的舞台中磨砺品质和提升本领。从2006年开始,规定大学生要完成2个社会调查的自主学习学分。2009年以来,该校组织二年级全体学生从事社会调查活动,至今形成了数千份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此外,还广泛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地震及地质灾害防治、资源服务等方面投身实践、服务社会,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书写美丽的青春梦。

  每年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百个社会实践团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比如“山中花儿”爱心助学团队,从2005年起,连续12年来到广西,在中越边境的深山里,给贫困山村小学的孩子义务补习功课。一届一届的大学生,利用暑期休息时间,告别大城市,本着吃苦与奉献的态度,给山村的孩子们上课。这个团队的支教点,由最开始的一个支教点——广西靖西县吞盘乡岩奉小学,发展到十余个支教点。至今“山中花儿”助学团队已经派出暑期活动志愿者600余名,资助金额达25万余元,受助学生300余人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力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已经深深内化到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与这所大学的文化气质、文化追求气脉相通,在今后的大学文化的建设中,将继续擦亮这张精神名片。(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