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入学季。经历了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又一批学子即将进入“象牙塔”,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然而,对于很多贫困家庭来说,一纸高校录取通知书,却成为他们“甜蜜的负担”,甚至对大学望而却步。作为一所贫困学生占学生总人数较多的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多年来着力构筑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类支撑平台,提出“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尤其是近十年来,该校加强新资助体系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贫困学生受助100%全覆盖,同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
“我是一个孤儿,是国家和学校的照顾,让我能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给予是相互的,我对身边的人,对每一件事,对每一份工作也常怀感恩之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052133班王一洋同学自信满满地表示。受惠于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各种资助政策,他不仅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还将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工程地质领域继续深造。
而王一洋只是该校学生新资助体系的受益者之一。10年来,学校坚持对贫困学生精准资助,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实现了贫困学生受助100%全覆盖。去年年底,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该校学生奖励与资助工作第六次获评“优秀”。
发展型资助: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
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来自农村、中西部地区的生源较多,贫困学生占比较大,常年稳定在学生总人数的35%左右。多年来,该校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构筑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类支撑平台。早在1997年全国高校学费改革时,该校就提出“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资助工作目标。2007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这一重要决策标志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008年,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地大(武汉)着力加强新资助体系的建设,从入学开始的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到学习期间的助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捐赠和学校评奖评优以及毕业生西部就业学费和贷款代偿,全过程关注学生需求,建立了60余项国家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和社会奖助学金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资助政策体系。
随着资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生活的物质型需求得以保障后,学生个人尊重、理解和自我实现等发展型需求逐渐呈现出来。针对这一现状,该校提出“学生发展型资助”理念,制订《中国地质大学英才工程资助计划实施办法》等,使资助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发展愿望,促使学生在受助过程中提高素质和能力,达到扶困、励志和强能的目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校设立了博士生学术创新奖助、博士生出国留学或国际交流奖助、优秀博士生培育基金等,通过资金帮扶、心理辅导、科研指导、项目驱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多种方式,构建了国家、学校、导师三位一体的动态发展资助体系。
王一洋就是“学生发展型资助”受益者中的典型代表。他先后获得校级优秀社会实践奖、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校级提名奖等20余项奖励,先后参加校精英计划、校英才工程领袖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精英班等一系列发展资助培养计划,曾任校社团联合会副主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精英班班长。
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发展型”资助,该校涌现出一批成绩优异、励志成才的学生典型。计算机学院2005级吴佳同学克服双腿残疾的困难,刻苦学习,成绩优异,2008年被评为“感动地大人物”,荣获2011年度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 2015年被评为第二届“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全国励志成长优秀学生典型;珠宝学院2007级贫困学生张俊青同学发挥绘画特长,带领30多名贫困生注册成立了武汉海伦墙面手绘公司,被称为“中国最牛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彭浩同学2014年在全国“创青春”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一金一银”两项荣誉,被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授予“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级研究生、国家登山健将、国家体育奖章获得者、中国大学生2012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陈晨同学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勉励,在广大学生中发挥了榜样作用。
精准资助: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如何对学生实施精准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教育扶贫的攻坚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每年9月,该校都在迎新现场开设“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准备了特别资助包,其中有一套生活用品、一套学习用品、一部免费手机、一份特困补助、一张棉衣领取凭证、一张爱心卡、一张勤工助学优选岗位凭证等涉及困难学生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需求。同时开展助学贷款的咨询、甄别、核实、信息录入等工作,实施精准资助。数学与物理学院2013级高萌同学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现已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06年以来,每年有1200名左右本科生、研究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了入学手续,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
从2010年起,地大(武汉)启动了“双百励志圆梦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活动,从学校选拔100名在校优秀大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利用暑假时间走访100个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对新老生家庭进行家访,向他们宣传国家助学政策,传递关爱,同时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认定。走访结束返校后,开展思想交流和感悟分享,同时对走访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学工处顾刚老师曾4次参加该项活动,他说:“通过走访,我们感受到每一个家庭为了生计、为了希望而承载的辛酸与不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应积极工作,帮助每位学子健康成长成才。”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少部分学生家庭夸大了贫困程度,提供了虚假信息,返校后,他也将学生家庭情况如实上报给学校。
走访工作开展以来,参与老师131人次、学生654人次,走访了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东北22个省份,遍及671个乡镇,涵盖986个贫困学生家庭。
在开展走访活动的同时,该校也在精准服务上下工夫:每月为孤儿发放300元特困生活补助,并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确保他们在校能生活好、学习好。大学生奖励与资助中心负责人介绍:“学校通过修订完善贫困学生认定办法、调整奖助学金、困难补助标准,对孤儿、父母残疾、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给予重点资助,修订各类奖助学金管理办法等措施,完善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实现了认定对象精准、资助力度精准、资助方式精准。”
资助育人:让每个学生享有平等发展机会
新资助体系建设以来,地大(武汉)不仅注重解决学生当下遇到的经济困难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技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每年春秋季开学的第二周,大学生奖助中心都举行勤工助学学生与岗位设立单位的双选会,提供数百个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勤工助学,通过劳动付出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董树婷入学不久就从事勤工助学工作,3年来,她从一名普通学生助管成长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入选了校大学生基础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自主创新资助计划,主持的项目获得校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她说:“通过勤工俭学,我提升了沟通、表达的能力,也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信。”除了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能力,她还刻苦学习,平均学分绩点达到4.13,专业排名、综合素质测评排名均为班级第一。
2015级研究生、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学生钱瑞大二时母亲患上肝硬化,他不仅勤奋好学,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勤工俭学,考取了本校的硕士研究生。2015年4月,他献出自己60%的肝脏移植到母亲体内,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荣获“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最近三次学生贷款满意度调查中,有99%以上的同学认可学校贷款服务工作。2009年,该校获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2011年获湖北省生源地贷款先进单位,2010年、2012年获中国扶贫基金会评审的自强社先进集体,六次获得全国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核优秀,并获得国家绩效奖励。
该校党委副书记傅安洲表示,育人是资助工作的灵魂,未来他们将继续完善新资助体系,着力实施“精准资助”,强化资助育人,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平等的成长与发展机会,努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在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培养更多一流人才。(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