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书写奋进之笔 献礼伟大祖国】德育英才 学以报国

发表时间:2019-10-09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记者霍少孟 通讯员刘红)风雨67年的地大,始终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改,保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本色不变,担当立德树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使命不渝。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争当“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的豪迈气质,到七八十年代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再到九十年代“热爱地质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奉献精神,一代代地大人走在戈壁荒野,干在矿山油田,即使山谷风吹动红旗,狂暴雨洗刷帐篷,依旧用火焰般的热情,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德育沃土,爱国情怀熔铸血脉


  1952年11月1日,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举行,李四光先生在开学典礼中讲到“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学校诞生于国家急需之时,有着与生俱来的崇高使命,肩负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


  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刘型是一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干部,十分重视继承、培育和铸造优良校风。袁复礼、冯景兰、张席禔、王炳章、尹赞勋、袁见齐、杨遵仪、傅承义、王鸿祯、秦馨菱、池际尚、凃光炽、张炳熹、马杏垣、郝诒纯、高平、潘钟祥、王嘉荫、薛琴舫、周卡、苏良赫、陈光远等一大批学术大师汇聚于我校,胸怀报国之志,坚定执着地投身于地学发展,奋斗一生,只为国家地质事业不断进步。他们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者,用双脚丈量祖国山川河流,成为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断追随的榜样。


  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大力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于1952年成立临时党支部,1953年成立党总支委员会和共青团委员会,1955年成立学院党委会,努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师生热情高涨,斗志满满,为国家富强深耕苦读,为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1970年,学院南迁,从北京到湖北,从江陵到武汉,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矢志地质教育事业,坚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各省、市、自治区,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转批报告精神,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中,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学员们一起生活、探讨研究、野外实习,以自身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给学员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批工农兵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不少人成为了地质专业的知名专家。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学校掀起了学习十二大精神的高潮,积极开展“学雷锋”“五讲四美”等教育活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校风、学风,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广大师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和座谈活动,热情赞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纷纷表示要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贡献力量。


  为纪念刘少奇接见北京地质学院1957届毕业生代表30周年,1987年5月16日,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习仲勋、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号召同学们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野外第一线去,在攀登地质科学高峰的崎岖道路上发挥聪明才智。改革开放以后,在转型期的地大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科研工作力度,培养适应形式发展需要的地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助力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吸引了更多的有志青年投身于地质事业,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建校35周年庆祝活动和“中国地质大学”成立揭牌仪式上,原地矿部部长朱训为学校题词:“总结经验,继续前进,为培养四有地质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6年,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把握机遇,成功跨入国家“211工程”行列,学校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新世纪将学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推至世界先进水平,将地学发展推至一个新高度,实现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地大出身便怀着红色血脉,爱国奋斗的情怀浸染学科、熔铸血脉、生根心中,一代代地大人拼搏奋进,把红旗插在戈壁荒野,把论文写在高山大海,把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德育英才,报国志向薪火相传


  建校67年,学校培养了30万余毕业生,涌现出众多学生典型、育人模范、社会精英和国家栋梁,37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便是杰出代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怀着争做建设时期红色游击队员的誓言,上世纪五十年代1000多名应届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牢记刘少奇同志的亲切教诲,满怀雄心壮志,主动到边疆、到基层去,为地质事业奉献青春。他们中一大批毕业生后来都成为了知名学者和先进人物,例如,1953届毕业生、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1955届毕业生、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宗晋;1956届毕业生、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1957届毕业生、“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1959届毕业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骐……


  一代代从地大走出的学子,在躬行报国的道路上坚守一生。1962届校友陈国南,义务帮百姓看水井、找水源,其总数超过10万口,探井准确率达90%以上,不曾收过一分钱,被当地誉为“水神”“活雷锋”。1994届毕业生张国旗,主动回到老家山西陵川县从事水文地质工作,运用专业知识,帮助18个乡的村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困境,32岁时,却不幸因公殉职。2012届毕业生翁新强放弃保研和城市工作机会,毅然决定报考村官扎根基层,创办合作社发展五味子产业,带领1043户村民成功脱贫,获评全国先进扶贫个人。


  一位位在地大执教的老师,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中默默俯身。我校校友、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撰文《纪念马杏垣先生》,纪念恩师马杏垣,表达对马先生以及原北京地质学院所有老师的感念。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最美教师”殷鸿福用“问道争朝夕,治学忌功利”诠释了最美教师的胸襟气概与无私奉献精神;全国优秀教师、地质构造学家李德威教授生命弥留之际,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满怀家国情怀,为科学梦想奉献毕生。


  一批批在地大求学的学子,在以身许国的奋斗中立德成才。2007级学生陈晨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坚毅和执著,面临着寒冷、雪崩等挑战,超越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2014年5月4日全国主题团日座谈会上,在听完陈晨的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陈晨:“勇往直前,不断地攀上人生新的高峰。” 2014级学生王奉宇,人称“石头迷”,凭借满腔热情,用两年寻遍6省,看遍30多条地质剖面,发现了早三叠世(2.5亿年前)腕足动物群和新物种,填补了生物大灭绝后腕足动物演化空白,先后获评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2019年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还有中国好人钱瑞,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韩磊,珠峰环保卫士次仁旦达等等。


  地大人理想坚定,知行合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践行着爱国报国强国的铮铮誓言。他们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地大精神,那就是在追求远大理想、攀登高峰的道路上,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为了祖国和人民努力奉献的爱国奋斗精神。


  德育风骨,强国行动铿锵坚定


  地大人传承着“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实事求是”的优秀文化基因,形成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干的是“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强国工程。


  地大人发展深空探测,研究行星科学,建设航空强国。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1956届校友欧阳自远院士,从研究0.5克重的“阿波罗”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品开始开启我国的“嫦娥工程”。


  地大人发展深地探测,求索地球奥秘,建设美丽中国。1981级探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松科二井工程现场总指挥张金昌,我校乌效鸣、胡郁乐等教授参与见证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系的科学钻井——松科二井建设顺利完工。


  地大人发展深海探测,服务海洋事业,建设海洋强国。1986届校友李金发,1988届校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作为重要参与者见证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改写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


  地大人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两级极点,建设体育强国。历时1756天,总行程12万余公里,徒步距离达到720多公里,学校登山队完成“7+2”登山科考计划(七大洲最高峰、南北两极极点),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迈步新阶段。学校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美丽中国和宜居地球建设贡献地大智慧和地大方案。


  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全国高校率先组建了地学科普研究与创作中心,获批建设“科普中国”共建基地;把服务宜居地球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攻方向,编制《宜居地球:迈向2030》,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启动“地学长江计划”,系统性提出长江流域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研究方案,吹响了地学研究向长江进军的集结号。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村官”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启动建设大学生乡村振兴学校,号召广大青年学子深入基层,运用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加强与乡村民众的联系,培养未来乡村振兴后备军。


  学校坚持实践育人理念,立足学科特色,以野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际交流等为支撑点,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把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野外基地打造成锤炼学生品格的“大熔炉”,将育人贯穿到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塑造“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神、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


  学校大力开展学习之路系列教育,聚焦学历史、学思想、学本领、学担当四大学习内容,聚力组织广大师生重走中国革命之路、改革开放之路、现代化强国之路,探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之路,融合推进思政课堂灵活化,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奋勇前进,谱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学校着力构建“大思政”“大德育”体系,先后印发《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方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五个思政”建设,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南迁辗转、几经更名,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地大始终把初心、使命扛在肩,育爱党爱国之德,育自然和谐之德,育严正进取之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