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中国自然资源报]默默耕耘 静待花开

——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纪实

发表时间:2019-11-14作者:刘妍慧 陈华文 魏海勇网站编辑:路明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2019-11-09点击:


  11月1—3日,“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国家林草局、湖北省政府、中国林学会、地大(武汉)、全国自然教育网络、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相关领导以及国内外的自然教育专家、学者、从业人员、学校代表以及相关政府代表1300余人参会。


  大会以“推进自然教育 共筑生态文明”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论坛和活动,围绕“官方与民间协同、专业化与教育体系的融合”核心议题展开,旨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交流自然教育经验,研讨推进自然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探讨促进自然教育的有效措施,引导公众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进而关注自然、保护自然,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急需推动中国自然教育学科建设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急需推动自然教育呈现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态势。”11月1日召开的自然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全球自然教育创新发展和中国自然教育学科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介绍,中国地质大学在地球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建议,当代中国的自然教育实践要系统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自然教育学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育体系;探讨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指南、标准和规范,助力自然教育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多元跨界合作的长效机制,协同推进自然教育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家院院士周忠和则认为,自然教育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自然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自然教育是促进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关键,从小学开始的自然培养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好奇,而且能够直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二是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孩子们能更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三是自然教育与地球科学、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宜居地球建设。


  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玛丽莲·克瑞斯尼教授长期从事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带领团队开发了环境教育成效、气候变化教育、自然教育和公民生态学等7门在线课程。她在会上分享了“气候变化在线伙伴计划”:每年从全球招募30多位伙伴,通过3个月的在线学习,鼓励他们在当地社区开展气候变化行动,通过在线技术推广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行为。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皮特·海根斯教授,分享了欧洲可持续发展户外教育的研究进展。他说,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深入融入学校课程,如对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态度的态度、政策影响等,在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评估标准中也会提出相应要求。


  东京大学的荣誉教授小泽纪美子女士介绍了环境教育在日本课程里的实况:2018年7月最新修订的日本教育课程指引将会在明年正式实施,有关小学生生态理念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再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而是特别强调体验,通过主题式的课题领域来组织课程内容。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儒介绍了大学参与环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五种经验:既有学系课程里加入自然教育元素,开设新的课程;开设跨学门、跨领域的,称为“学程”,3个以上学系联手就可跟学校申请成立一个学分学程或学位学程;开设新的学系或是研究所;设置专门单位提供进修推广培训课程;大学自己提供教育机会。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一项事业的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推动和促进。大会开幕式上,国家林草局、湖北省政府、地大(武汉)、中国林学会等单位的相关领导表达了对自然教育的支持。


  “要充分激发自然教育主体活力,打造我国自然教育事业共同体。”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彭有冬指出,自然教育是确立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根本教育。要广泛凝聚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专家团队、社会组织、大中小学校、志愿者等力量,为推动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湖北是自然资源大省,开展自然教育对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公民自然意识和科学素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北省副省长赵海山致开幕词时说,湖北将积极学习借鉴新理念、新方法,积极推动湖北省的自然教育工作,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加快科普规划、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生态中国、美丽湖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王焰新希望,此次大会各方能够形成一个共识,即中国自然教育如何蓬勃发展,更好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拟定一个框架,即自然教育内涵、行业范畴、规范标准;建立一个机制,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和运行机制;聚集一群力量,即吸引更多自然教育研究者、实践者,不断蓄积从事和参与自然教育的力量;引领一种风尚,即尽快构建全民参与自然教育的行动体系,分年龄、分群体、分角色开展自然教育,让自然教育更好融入现有教育体系,形成一种教育新风尚。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表示,推进自然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完善自然教育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必须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必须不断加强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建设,有序开展活动的质量评估。


  通过专业教育连接公众和自然


  11月2日—3日,从事自然教育的国内外资深专家在大会主论坛及分论坛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自然教育理论、实践、人才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其中,“地学视野下的自然教育”分论坛上,地大(武汉)教授李长安作了题为《武汉城市发展与地质环境变迁》的报告、刘福江作了题为《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建设和课程开发探索》的报告,反响热烈。


  李长安教授常年从事地质研究,同时在地学科普方面积极作为。与一般的地学科普不同的是,他将地学研究与地学科普完美结合。他认为,科普需要门槛,需要懂得自然科学的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而目前的自然科普中,专业人士的参与度有待提升,甚至有的沦为商业盈利的工具,应该引起警惕。


  在多个论坛上,大家“组团”围绕自然教育的共同话题,纷纷进行交流。整个校园,洋溢着人与自然的气息。


  除主论坛、20个不同主题的分论坛之外,还有7个工作坊、自然教育展会、经典沙龙、青年XIN省、自然音乐会等多项自然教育活动,同时联合社会各界在武汉、杭州等地同步开展多城自然嘉年华等系列活动。


  本次会议发布了《2019 年中国自然教育发展报告》,举行了自然教育学校(基地)授牌仪式,并形成了《自然教育武汉共识》:我国自然教育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自然教育要面向大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加强实践教育;要建立完善自然教育相关标准、指南、规范等;要加快构建我国自然教育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注重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理论体系;要加快自然教育开放型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资源信息共享。


  毫无疑问,中国自然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社会力量正在加入到播撒自然教育这颗“种子”的队伍当中。让我们共同努力,静待自然教育之花竞相开放!(刘妍慧 陈华文 魏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