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光明网]自然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汉召开

发表时间:2019-11-05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光明网 2019-11-02点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建设美丽中国,急需推动自然教育呈现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态势。”11月1日,自然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共同探讨全球自然教育创新发展和中国自然教育学科建设。



自然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现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致辞。他介绍,中国地质大学是一所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地球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建议,当代中国的自然教育实践要系统建构中国化、时代化的自然教育学理论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育体系;探讨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的指南、标准和规范,助力自然教育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多元跨界合作的长效机制,协同推进自然教育健康发展。


  中国科学家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自然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关系,自然教育是促进科学素质提升的一个关键,从小学开始的自然培养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对自然的好奇,而且能够直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二是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在自然教育过程中,孩子们能更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三是自然教育与地球科学、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宜居地球建设。


  世界环境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贾峰认为,现有大学课程与学生需求、社会要求仍然有很大差距,应通过绿色学校创建,让生态文明思想、环境生态文化以及学生未来就业需要的知识系统、理念都能够树立起来。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玛丽莲·克瑞斯尼教授,长期从事环境教育理论研究,带领团队开发了环境教育成效、气候变化教育、自然教育和公民生态学等7门在线课程。她分享了“气候变化在线伙伴计划”,每年从全球招募30多位伙伴,通过三个月的在线学习,鼓励他们在当地社区开展气候变化行动,通过在线技术推广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行为。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皮特·海根斯教授,分享了欧洲可持续发展户外教育的研究进展。他说,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深入融入学校课程,如对自然和可持续发展态度的态度、政策影响等,在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评估标准中也会提出相应要求。


  东京大学的荣誉教授小泽纪美子女士介绍了环境教育在日本课程里的实况。2018年7月最新修订的日本教育课程指引将会在明年正式实施,有关小学生生态理念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不能再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而是特别强调体验,通过主题式的课题领域来组织课程内容。


  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的周儒教授介绍了大学参与环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五种经验:既有学系课程里加入自然教育元素,开设新的课程;开设跨学门、跨领域的,称为“学程”,三个以上学系联手就可跟学校申请成立一个学分学程或学位学程;开设新的学系或是研究所;设置专门单位提供进修推广培训课程;大学自己提供教育机会。(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通讯员魏海勇、周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