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深耕地质报国 培育时代新人”为题,专版报道我校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扎实举措,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和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教育部党组有关“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决策部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作为办学治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进教育强国谋划建设、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工作部署有机融合,深入实施“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学校培根铸魂,扎牢地质报国的精神根脉;系统谋划,夯实铸魂育人的四梁八柱;守正创新,打造地质报国铸魂育人的实践行动,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时代新人。
培根铸魂扎牢地质报国的精神根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底色鲜红、历经沧桑的大学,爱国奋斗、地质报国的精神根脉自建校之初就深植于地大人心中。在73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不改,坚持特色、高水平发展的定位不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不改,坚持“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本色不改,为我国自然资源等事业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其中有47位两院院士,造就了“地学领域千人一院士”的育人佳话。进入新时代,地大深刻领会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重大任务的精神,勇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
实施“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使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着眼民族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工程。迈上新征程,国家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学校应依托“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和“全国文明校园”,在能源资源安全领域的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和时代新人培养中彰显优势、主动作为、奋发有为。
实施“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服务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指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前,我国能源资源安全领域正面临日益突出的人才供需与科技供需矛盾。学校要加强“双一流”学科建设,牢记国之大者,担当地质高等教育“国家队”使命,铸牢青年师生地质报国之魂,引导更多青春力量投入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事业之中。
实施“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学校赓续传统担当作为的接续奋斗。学校73年的办学史,就是一部师生地质报国的奋斗史。进入新时代,新生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能力需要进一步铸牢,学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时应势优化育人体系,加强思想引领和实践锻炼,弘扬地质报国优良传统,让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品质深深烙印在时代新人的心中。
系统谋划夯实铸魂育人的四梁八柱
一是系统谋划“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学校党委制定《关于完善“五通融合”立德树人体系 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实施方案》,强调学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要守好培根铸魂核心点,盯好课程思政攻坚点,立好“大思政课”特色点,抓好队伍建设关键点,夯实育人载体发力点,提升创新驱动着力点,推动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造地大立德树人工作的新经验和新优势。该文件对标对表上级要求,部署了“十大专项行动”和教育部部署的37项重点任务,注重结合学校工作传统与特色优势,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注重线上线下融合育人,逐条建立贯彻落实举措,确保有关任务逐项推进、落地见效。
二是创新“五通融合”的立德树人体系。学校打破育人的观念“围墙”、形式边界、工作隔阂,进一步形成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五通融合”立德树人体系,强化“三全育人”,深化“五育并举”,实现育人理念更新、内容完善、资源共享、力量汇聚、效果提质。
三是确定了“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建设内容。一方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足学校“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优秀人才培养目标,将时代新人的育人要求和地大校本育人元素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铸牢地质报国之魂,继承发扬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结合学校校训精神、南迁办学精神、攀登精神、摇篮精神以及李四光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等行业精神融合育人,实现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是锚定“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主攻方向。坚持全程多维发力、产教融合育人、信息技术赋能,统筹推进理论武装培根铸魂、实习实践强基铸魂、“大先生”引领铸魂、精神文化浸润铸魂,确保工程落地见效。在理论武装培根铸魂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两个结合”培根,以校史校情教育赓续地质报国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筑牢爱国奉献之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打牢开拓创新之基,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地大精神教育夯实艰苦奋斗之核,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核心的实践培育深化青春建功实践,实现价值引领入脑入心。在实习实践强基铸魂方面,赓续地质报国优良传统,建设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打造地学实践教育新范式,深化生态文明育人实践,实现行为养成走深走实。在“大先生”引领铸魂方面,主要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持续完善教师培养,特别是以思政工作骨干教师培训研修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强化资源平台支持为支撑,统筹用好学校院士、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地质科学家等资源,营造全员育人浓厚氛围。在精神文化浸润铸魂方面,深入挖掘办学精神等文化内涵,加强新时代地质精神的教育传承和创新发展。
守正创新打造地质报国铸魂育人的实践行动
打造“地质e站”,建设科产教融合的育人共同体。“地质e站”的建设和应用,是学校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70余年地质报国光荣传统、深入推进“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大举措,以“赋能行业发展、培育时代新人”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产教融合为重点,以教育和科技服务为关键,发挥“教育”“探索”“交流”“赋能”四大核心功能,为行业提供高水平科技和人才支撑。
党委书记刘杰在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为地质e站揭牌
一是建立“五通融合”立德树人体系,打牢育人共同体建设根基。第一,健全全程贯通体系。“地质e站”以攻克科技难题为目标,将本、硕、博、师群体紧密联结,着力培养不同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关键素质,倒逼本硕博培养环节相贯通、各阶段知识体系相串联,重塑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的关系,让教育全程自然发生。第二,健全空间联通体系。“地质e站”一头连着校园“象牙塔”,一头连着国民经济主战场,把行业一线的科研空间、行业发展空间、生产实践空间转变成立德树人空间,引领校内师生把论文真正写在祖国大地上。第三,健全队伍互通体系。“地质e站”将以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为牵引,实现学校管理人员、学术队伍跨职责协同互通,学校师生队伍跨学科汇聚互通,校内外导师队伍跨单位联合互通。第四,健全内容打通体系。通过“地质e站”推动实现以学科专业知识讲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急需的科学问题探究解决为中心的主动式求学,让“地质e站”连接起学生发展成才、创新筑梦的“大梦想”。第五,健全评价融通体系。以“地质e站”建设撬动师生评价改革,完善成长成才导向、过程与结果融通考核的学生评价机制,让立德树人成效评价“第一标准”真正落地落实。
校长李建威代表学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二是深化“地质e站”铸魂育人科产教融合示范区建设。“地质e站”体系由前端“地质e站”、后台“攻坚团队”、线上“地学大脑”三部分组成。第一,充分依托研究院、实习基地、博士工作站、工程硕博士培养等现有工作基础,在一线地勘单位建设“地质e站”,形成集地质科技创新、应用推广、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并成为在行业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基层党建、思政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第二,由相关专业教授、博导组建跨学科技术“攻坚团队”,开展“远程会诊”或现场联合攻坚,持续跟进解决问题赋能行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第三,学校开发地学大模型,实现数字化赋能,结合5G+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建设成果,建设“地质e站”公共服务智能中心,逐步研发远程科技协同平台、地学知识服务系统、虚拟仿真中心,构建开放共享的应用知识库,为每个站点数字赋能。
三是提升“地质e站”铸魂育人工作实效。通过系统规划和分步推进,努力打造以“地质e站”为核心的产教融合铸魂育人示范区,打造承担保障能源资源行业安全重大使命、服务“国之大者”的高校铸魂育人行业平台,为其他行业特色型高校深度服务行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供“地大模式”参考。以建设“地质e站”服务能源资源行业高质量发展为支点,打造行业特色型高校科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研究报告,努力蹚出一条行业特色型高校特色化办学、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以“地质英雄谱”主题宣传为核心,打造一系列反映地勘单位价值取向、折射地质文化时代气息的文化精品,助力新时代地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参与打造新时代地质文化常态化交流机制,积极承办、参与组织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活动等主题文化交流活动,牵头组建政企校地质文化协同发展联盟,推动新时代地质文化共创共建。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要能级,面向我国西部重要矿集区矿产勘查开发、地下水资源勘查和保护、西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紧密结合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形成与西部地矿行业部门和矿山企业共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平台,形成“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西部就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格局,着力为能源资源行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
传承“摇篮精神”,打造地学实践教育新范式。重视实践教学是学校长期保持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73年来,学校建立了以周口店、北戴河、秭归、巴东四大教学实习基地为核心的实践育人平台,培养了数万名地学人才,包括数十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数百名资深地质学家和教育家。进入新时代,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在“地质报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中深化“摇篮精神”铸魂育人,打造地学实践教育新范式。
谢树成院士在山东堡海滩讲解海岸带的重要意义
一是承启传统,从游濡染。赓续师生“五同”地质实践教学传统,始终坚持党建思政工作与地质野外实习实践育人深度融合。71年前,马杏垣院士、池际尚院士任队长,带领首批师生来到周口店进行野外基础地质教学实习,开启学校地质教学实习与校外建站的历程,先后有40余名院士在这里指导学生实习。“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谢树成院士,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龚一鸣、焦养泉等340余名优秀教师常年驻站参与野外实践教学,每年与4300余名学生同行、同吃、同住、同学、同研,指导开展野外地质实习实践,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引航学生成长。学校举办周口店实习站建站70周年大会,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我与院士面对面”活动,邀请张弥曼、马永生、潘永信等院士专家作报告,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传承摇篮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等主题讲座百余场,开设名师“地球科学大讲坛”,引领学生关注国家需求,走向学术前沿。教师扎实开展野外集体备课,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精心勘踏地质路线,讲好地质科学和中国创新发展的故事,为学生成长成才执灯领路、燃梦助航。
二是创新机制,启智育德。在党建思政工作中夯实爱国奉献底色,把党支部建在实习基地和实践团队上,确保党建思政工作覆盖实践育人全场域、全周期。学校领导、院士专家、带队教师与基地实习师生同过主题党日,引导学生学理论、谈思想、练本领、长才干。在地层“金钉子”、大国重器之三峡工程、能源战略之页岩气开发等地质资源环境关键区位建设50余个思政实践教学点,推动求科学之真和筑强国之梦有机衔接。在专业实践中彰显开拓创新本色,推动地方政府立法建立55个地质遗迹保护点和120个块地质遗迹观察点,拓展地质、资源、环境、工程、珠宝、艺术设计、人文地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86条教育路线,建设岩石标本园、陈列室、标本室,出版15本实践教材,开发24门MOOC等线上野外实践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建立大冶铁矿、普朗铜矿等数字标本500余个,应用数字填图、VR等技术提升野外地质实习实效。在行走山河中擦亮艰苦奋斗特色,师生克服野外实习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路线长的自然条件困难,锤炼意志品格,训练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点燃师生家国情怀、报国志向和奋斗信念。
三是搭建平台,辐射带动。学校加强统筹谋划,创新工作布局,深入落实“五通融合”立德树人体系,牵头成立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联盟,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40所高校形成实践育人共同体。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地学教育培训中心,打造世界重要的地学教育基地。在国内外统筹推进354个实习基地建设,打造“铸魂赋能”大熔炉。联合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展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联合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高校开发13条国际经典地质育人路线。建设长江国际创客学院,开展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地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年万余名师生开展“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学习之路”“长江大保护”和长江源头科学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
四是厚植文化,地质报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实践育人,在实践中铸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文明校园精神文化浸润铸魂、价值引领入脑入心入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牢青春航向。袁复栋、陈晨、王奉宇等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坚持知行合一,弘扬地质工作者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开展新地学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和科普活动,原创话剧《大地之光》传承李四光精神,原创科普剧《守望》讲好美丽中国故事,承办第二届新时代地质文化艺术活动,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贺信中的“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干中挺膺担当。坚持爱国奋斗,深入挖掘办学精神文化内涵,在实践中推动地质精神与“校训”“南迁”“攀登”“摇篮”等校本文化相融合,引导师生扎根中国大地,主动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实施“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深化生态文明育人实践。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时代号召,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积极探索“共抓大保护”的高校实践育人路径,打造专业化、可持续、重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年来,学校聚焦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绿色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主题,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开展专项科学考察、实践调研、科普宣讲等活动,引领青年学生投身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上好覆盖面广、引领性强的“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
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师生在格拉丹东山脚下发出“长江大保护”倡议
一是开展“生态长江”科学考察。协同联动长江流域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综合实践育人基地,组织开展大学生联合科考和专业实践实训。依托校内外长江流域相关科研项目,建设综合性实习基地13个,相关科研立项60余项,开展相关讲座、活动1000余次,2万余人投身长江保护和发展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工作。2022年,联合校内外20余家单位,牵头开展第二次大学生长江源科考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16家主流媒体报道80余次。2024年,在湖北省内遴选20支“生态长江”科学考察社会实践团,开展综合性滑坡风险观测评估、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与澳门大学联合开展“美丽长江”地质地貌实践考察和荆楚文化交流活动,两校26名师生,一起探寻美丽长江,领略荆楚文化,共话长江大保护。
二是开展“文明长江”实践调研。聚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长江流域文明探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现状调查、发展调查,引领青年学生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改变,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砥砺报国情怀。自2021年联合华中九校启动“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以来,连续四年开展“长江大保护”专项社会实践。组织校内外1500余支暑期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团队,覆盖长江上中下游沿线30余个城市地区,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实践育人传统。2024年,实施湖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美丽中国 青春建功”长江大保护专项活动,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提琴戏》、楚漆艺的长江文化探寻,其中30余支专项实践调查团探寻长江文脉,传播长江文化。
三是开展“科普长江”主题宣讲。依托大学生长江大保护行动计划,陆续推出长江大保护系列科普产品、文化产品和活动。加强长江主题优秀文化作品创作,打造一批彰显长江特色的“文化之窗”。以“长江大保护”为题材,创排全国首部长江大保护科普话剧《守望》,讲述三代地质人与中华民族母亲河长江之间的感人故事,积极传递保护长江的价值理念。打造“山河为证”网络思政大课,将一代代地质人为祖国地质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故事搬上舞台。打造长江源科考师生宣讲团和长江大保护科普宣讲团,在长江沿线流域各大中小学、社区、街道,开展300余场小规模、互动式、有特色、接地气的面对面宣讲交流,引领全社会共抓长江大保护。(文/许小康 吴仁喜 梁睿华 郭小玉 王诲 王俊芳 曹南燕)
上一篇: 我校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评审会召开
下一篇: 石首市市长付勇一行来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