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6位地大校友获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发表时间:2023-10-30作者:网站编辑:王俊芳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丁苗苗 温红扬)10月25日,从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大会获悉:我校6名校友获奖,其中,李光明、朱锦旗、周明岭、张世殊四位校友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肖克炎校友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谢玉玲校友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李光明,1985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地质学专业,2002年博士毕业于我校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工作,1993至1999年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青藏高原室副主任,2000至2022年任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矿产地质研究室主任,2002年晋升研究员,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级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班公湖—怒江、喜马拉雅等重点成矿带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研究与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主持地质调查重大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重点基金各1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4项,主持重要矿产勘查项目7项。通过长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驱龙、厅宫等典型斑岩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建立冈底斯斑岩—矽卡岩型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成矿与预测模型,指导勘查实践,为冈底斯斑岩铜矿重大找矿突破做出重要贡 献;深入解剖错那洞等穹窿构造,提出喜马拉雅“双穹窿带构造体系”和高分异淡色花岗岩具有锂铍及锡钨等稀 有金属成矿潜力等创新认识,并带领团队取得西藏扎西康铅锌锑矿找矿突破和锡、锂等重大找矿新发现,提交大型锡铍矿床1个,确立喜马拉雅是我国一条新的稀有金属成矿带,有力地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2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7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R18)、省部级一等奖4项(R2,R8, R7, R7)、二等奖1项(R1)。2005年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授予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状元称号,201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土资源部援藏先进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等荣誉。

朱锦旗,1986年本科毕业于我校水文地质专业,2008年毕业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任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工作,主导实施了苏锡常地面沉降地裂缝防控工作,推动苏锡常地面沉降问题在全国率先得到有效遏制;负责实施了国家重大战略区“综合地质调查”,首次发现连云港地区具备建设地下水封洞库的地质条件,支撑徐圩建设江苏首个地下大型能源储备库;主导实施了“江苏城市地质调查”,推动江苏率先在全国实现设区市城市地质调查全覆盖;推动实现江苏省的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零突破及江苏干热岩等地热清洁能源勘查重大突破,为美丽江苏建设贡献地质智慧;探索以矿地融合为特色的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模式,对地勘单位转型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论文3篇,EI论文2篇)。荣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R4、R5)、二等奖6项(2R1、2R2、2R4)。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周明岭,1991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地质学专业。现任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委员、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二级研究员。他长期从事野外一线金矿地质勘查和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评价了100余处金矿勘查项目,在胶东地区连续探获了焦家深部、朱郭李家、前陈、纱岭、玲南、水旺庄、姜家窑、西涝口等大型—超大型金矿床10余处,累计探明金资源量1400余吨,在美国、苏丹、澳大利亚、塔吉克斯坦等国探明金资源量120余吨;参加“胶东焦家金矿田千吨金矿勘查理论和关键技术”“胶东金矿理论技术创新与深部找矿突破”等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金矿成矿理论,研发创新了找矿技术和方法,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解决了金矿找矿关键技术难题。先后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20余篇,并参与完成了《山东矿床》《胶东玲珑金矿田地质》《大型—超大型矿床勘查方法与实践》等有重要理论创新科技专著的编写工作。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多次获得市厅级科学技术奖,并荣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先进个人”“山东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至2013年度)先进个人”“山东省地矿局第二届曹国权地质科学奖”“山东省地矿局第二批科技领军人才”“山东省地矿局‘十一五’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世殊,1992年本科毕业于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2001年毕业于我校地质工程专业,获工程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国家小组副主席,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建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他1992年入职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以来,长期从事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控、新能源规划与开发建设等工作,历任副室主任、室主任、专业副总工、副处长、处长、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溪洛渡、官地、紫坪铺、双江口、科特迪瓦苏布雷、伊朗巴赫蒂亚里等国内外30余座水电站的地质勘察工作,牵头开展了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的规划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多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篇SCI、3篇EI。出版专著2部并起草制定水电工程领域相关国家标准4部。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次、全国优秀工程勘察金奖1次,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奖项21项、二等奖奖项5项,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肖克炎,1991至1993年在我校矿产普查与勘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俄罗斯科学院与工程院外籍院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矿产资源评价区划工作,建立了成矿系到综合地质信息预测理论方法,解决了矿产资源评价矿床模型大数据综合预测问题,推动了区域资源预测的重大技术进步;建立了找矿模型—三维建模—定量预测三元大数据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理论方法,为我国深地资源勘查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方法支撑,推动了深部资源预测技术进步;自主研发区域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方法平台(MRAS)及探矿者软件系统平台,填补了矿产预测信息化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综合信息智能预测平台创新,打破了国外此领域技术壁垒。负责完成了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评价工作,支撑了国家找矿突破行动。他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321篇,提交科研报告30多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R6、R10、R10)、省部级一等奖4项(R1,R1,R6,R12)、省部级二等奖2项(R1,R6)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原国土资源部先进个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人才、湘江学者、楚天学者、珠峰人才等荣誉。

谢玉玲,1985年本科毕业于我校地质学专业,199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会士,并曾任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士资格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委员。她从事地质教学的30余年来,主讲了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获各种校级教学奖励十余次,并在首届北京科技大学师德榜样评比中获师德先锋的荣誉称号。主讲的本科生核心课程“地质学与矿物学”获评北京市精品课程,以第二完成人身份参与的“矿业类专业地质学教材建设”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科研方面,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3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之课题等,在碳酸岩及稀土成矿作用、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斑岩型钼(钨)—热液型铅锌成矿系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认识,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Geology、Reviews in Economic Geology、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y special publication、Mineralium Deposita、Gondwana Research、Precambrian Geology、科学通报、地学前缘、地球科学、地质学报、矿床地质等国内外重要刊物。

据了解,本次共有15人获“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其中野外奖8名、科研奖5名、教师奖2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创办于1989年,是面向全国地质工作者,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除荣誉奖外,共选出获奖者不得多于15人。主要奖励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热爱祖国、热爱地质事业,为发展地质科学和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地质科技工作者。(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