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畅 赵新福)8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3年集中受理期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批资助项目共217项,获批数量保持湖北省前列,平均资助率28.8%,高于全国平均资助率12.8个百分点。
我校本次获资助创新群体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点类项目7项,青年基金项目82项,面上项目123项。
其中,资源学院李建威教授获得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我校十四五期间首次获批此类项目);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地球科学学院马强教授、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熊庆研究员、材料与化学学院张留洋教授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材料与化学学院胡兆初教授,环境学院王红梅教授,自动化学院曹卫华教授,地球科学学院章军锋、郑建平、曹淑云教授等获重点类项目资助。
获资助项目分布在6个科学部,其中地球科学部155项、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项、信息科学部18项、数理科学部10项、化学科学部9项、管理科学部5项。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资源学院李建威教授申请的《矿床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批立项。这是我校第5个,也是十四五期间获批的首个创新群体研究项目。
该群体在传承我校冯景兰院士、袁见齐院士、翟裕生院士等老一辈矿床学家开创的学科基础上,将矿床学与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矿床地质调查与最新分析技术相结合、单个矿床精细解剖与区域成矿系统研究相结合、成矿模型与资源定量预测相结合,形成了以研究金、铁、铜、钨、锡、钴、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为特色的研究团队。群体由6位骨干成员组成(其中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3人),在“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揭示了巨量金成矿与克拉通破坏和深部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阐释了造山带金矿床中硫化物的不平衡生长及富金成分环带的形成机制;揭示了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历史及铜钼金属快速沉淀和矿化分带的关键控制因素;构建了矽卡岩型铁矿与玢岩型铁矿的成因联系;厘定了我国首个铁氧化物—铜—金成矿带,揭示该成矿带形成于哥伦比亚超大陆早期裂谷盆地基性岩浆活动与盆地流体的综合作用;证明华南寒武纪早期黑色岩系中的镍钼多金属矿层为海底热液喷流沉积作用的产物;构建了大陆边缘弧后伸展区的钨锡成矿新模型;建立了碳酸岩稀土矿床多阶段岩浆-热液成矿模式。研究群体在Nature及其子刊、PNAS、Geology、EPSL、GC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60余篇,全部论文近五年被SCI他引2万余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7项。群体将聚焦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演化及其成矿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创新战略性矿产资源成矿理论,研发找矿标识体系和勘查评价技术,带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旨在支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围绕某一重要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攻坚克难,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团队,是目前我国学术影响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人才类项目之一,立项直接经费1000万/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地球科学学院宋海军教授主要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他聚焦古海洋生态系统对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论证了生物灭绝的选择性,发现纬度多样性梯度消失;发现了三叠纪早期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快速复苏现象;探明生物灭绝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揭示了大灭绝的温度阈值。宋海军教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8篇,被SCI他引2200余次,其成果被Nature、Science亮点报道,被写入国际古生物学、古生态学教材、IPCC报告,三次入选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湖北省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地球科学学院马强教授主要从事岩石学研究。他聚焦大陆岩石圈演化研究前沿,揭示华北深部地壳的属性,为华北陆壳的形成演化和圈层相互作用提供制约;提出华北大陆埃达克质岩成因的新认识,约束了华北克拉通破坏时的地壳最大厚度,证实了华北克拉通自下而上的破坏过程;发现华北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时空迁移规律,阐明了克拉通破坏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后撤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强教授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EPSL、GCA、J Petrol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SCI他引493次,曾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入选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熊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他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大洋和大陆板块边缘岩石圈地幔的形成与演化,阐明了熔体在大洋扩张中心地幔内部的反应迁移过程以及熔岩反应在大洋岩石圈地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特提斯洋岩石圈的“两阶段弧前增生”模型,揭示了俯冲带地幔楔记录的大陆弧深部岩浆作用和复杂交代过程。熊庆研究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Petrology等重要期刊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16篇,SCI他引540余次,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获得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材料与化学学院张留洋教授主要从事太阳燃料光催化材料研究。她围绕光催化制备太阳燃料中光生电子和空穴易复合的关键性难题,通过异质结构筑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提出了四种梯型异质结构筑策略,利用原位光照XPS研究了梯型异质结的电子转移机理,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研究了梯型异质结界面电子转移动力学。同时发展了新的助催化剂制备策略。张留洋教授在Elsevi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Nat.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他引次数超一万次,个人引文指数为50,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2022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
上一篇: 云南省保山市委书记杨军来校调研
下一篇: 校党委书记黄晓玫带队赴新疆走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