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5位校友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发表时间:2023-06-06作者:网站编辑:程晓龙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丁苗苗 周媛)5月30日,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的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大会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行。我校校友彭建兵、史玉升、潘永信、武强、陶春辉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彭建兵,我校1978届地质学专业校友,长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建兵院士深耕地球动力系统相互作用与灾害响应问题,研究第四纪松散层灾害的动力学机制,系统揭示了大华北盆地松散沉积层破裂大变形动力学机制,提出了“构造控制、应力驱导和抽水扩展”的松散层大范围破裂成缝的动力学机制理论;揭示黄土高原巨厚黄土层滑移大变形动力学机制,提出了“构造应力驱动、边坡界面控制、静态液化启动和工程应力促发”的黄土大规模滑移成灾的动力学机制模式,创新黄土滑坡成因新理论;提出地裂缝减灾理论与黄土滑坡防控技术,解决了黄土松散层灾害防控的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与城市建设中,在工程地质与灾害地质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5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6篇,出版专著10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36人。获“陕西省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陕西省杰出人才”等荣誉。

史玉升,我校1984届探矿工程专业本科、1989届探矿工程专业硕士、1996届勘查与探矿工程专业博士校友,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领军岗特聘教授。史玉升教授长期从事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发成果形成聚合物、陶瓷、金属等系列增材制造材料,以及制备成形一体化工艺与装备,为突破原位、梯度与功能构件增材制造技术的瓶颈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项、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1项、省部一等奖10项、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代发明家、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武汉市科技重大贡献奖个人奖、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入选湖北省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潘永信,我校1985届煤田地质学专业本科,1988届煤田地质勘查专业硕士校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兼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古地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地球深部研究(SEDI)分会执委委员、《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与行星物理》(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咨询委员、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首席科学家等。他主要从事古地磁学、生物地磁学、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磁学与应用、岩石磁学、行星磁学等基础性研究。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德国洪堡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武强,我校1988届水文地质专业硕士,1991届水文地质专业博士校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矿山水协会(IMWA)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副主任,《矿井水与环境》(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副主编,中国能源学会会长,中国矿山安全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矿山水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科研成果不仅被纳入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还在国内一些水害严重矿山得到成功的推广应用,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作为矿井水防控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他积极响应国家征召,作为国务院特别重大透水矿难应急救援或调查专家组组长,到矿难现场开展抢险救援和调查研究工作,坚守在高危艰苦的抢险救援一线。他出版中英文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SCI检索9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获美国、中国香港和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0余件,国家授权软件著作权34件。荣获中国首届十位“优秀博士后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等。

陶春辉,我校1990届勘查地球物理专业校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兼职副院长。先后担任中国大洋协会西南印度洋硫化物勘探与资源评价总地质师、国际大洋中脊协会硫化物资源工作组联合主席、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深海研究卓越奖咨询委员和“十二五”863主题专家等。他是国际上首个、我国唯一的“国际海底”硫化物合同区的资源勘探与评价重大项目总地质师,30 年来在一线致力于“国际海底”矿产勘探与开发国家专项工程攻关。他是我国第一个发现“国际海底”硫化物区的首席科学家,率队为我国在三大洋洋中脊均首次发现硫化物区、国际上首次发现超慢速扩张洋中脊高温黑烟囱;牵头创建了硫化物探测方法技术体系并形成能力,创新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硫化物成矿理论,首次揭示其良好资源潜力;使我国实现了“国际海底”硫化物勘探的突破,国际上率先优选出2500平方千米勘探区域,获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为我国奠定了未来取得优先开发权的基础。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地质学》(Geology)、《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PSL)和《中国科学》等杂志,主持制订国家标准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和第七)、行业及国家海洋局一等奖3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创新争优奖等。

据悉,“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经中央批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主要表彰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转化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10个科研团队授予奖牌,表彰不超过30个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表彰不超过300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状。目前,该奖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编辑 程晓龙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