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强化战略管理 优化学科生态 深化治理改革 推动学校事业开新局

发表时间:2022-10-24作者:网站编辑:赵婧萱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 十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握时代脉动、服务国家战略,不断强化战略管理,优化学科生态,深化治理改革,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精准识变 积极应变 不断强化战略管理

“咬定青山不放松”,学校锚定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管理,形成了包括中长期战略规划、五年改革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各二级单位规划的战略管理体系,建立了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要点相衔接的规划落实体系,形成了上下互动、协同联动,纵向到顶、横向到边的管理格局。

“十二五”规划——首次宣示办学使命,擘画“三步走”战略蓝图。2011年12月,学校印发《“十二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首次以规划的形式宣示,学校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办学价值观,矢志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解决我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十二五”规划擘画了“三步走”战略蓝图:第一步,从2011 年到2020年,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阶段性办学目标;第二步,从2021年到2030年,把学校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第三步,从2031到2052年,到建校100周年时,基本实现“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办学目标。

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三五”规划——提前实现阶段性办学目标。2016年10月,学校印发《“十三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十三五”规划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和提高质量的时代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强化战略管理,全面深化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2015年8月,学校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

“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与国际化战略,推进依法治校,着力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创新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创造力、贡献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和战略目标指引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到2017年底,学校提前实现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阶段性办学目标。2018年1月,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宣布进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新发展阶段。

《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描绘“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发展愿景。2019年1月,为更好推进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启动编制中长期战略规划。2019年年底,《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迈向2030——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建设战略规划》正式印发,这是学校历史上首个面向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

该规划明确,新阶段学校的办学使命是:坚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为建设美丽中国、宜居地球提供人才支持;致力于创新、应用和传播知识,为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提供思想、技术和方法;致力于优化治理、革新文化,充分激发和调动办学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新阶段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主要办学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水平;地球科学位居世界前列,各学科竞进提质、争创一流;汇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师资队伍;成为一所彰显中国特色优势、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教育卓越、学术卓越、文化卓越、管理卓越的大学,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2019年6月,学校在京召开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咨询会

2020年2月,学校发布中长期战略规划英文版《Strategic Plan of Building a World-Renowned Research University in Earth Sciences A Beautiful China & A Habitable Earth:Towards 2030》,这是学校首次面向全球发布英文版战略规划。

“十四五”规划——围绕“高质量、现代化、研究型”战略主题凝心聚力。2021年9月底,学校党委审定通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四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

学校“十四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战略地图

“十四五”规划指出,必须更加注重坚持和落实“四个面向”要求,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贡献能力;必须加快推进跨学科教育和研究,拓展传统地球科学的研究视野,革新地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范式;必须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发展决策深度融合,推动教书育人、办学治校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研究型大学战略主题,识变局、破困局、开新局,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开放活校,以更高水平开放为牵引、以更深层次改革为驱动,提升办学要素汇聚能力,激发和释放办学活力,破解资源短缺与办学需求旺盛的基本矛盾,推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实现更高质量创新、提供更高质量服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建成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强化战略管理过程中,学校注重广集众智、凝心聚力,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学校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师生座谈会、电子邮件等途径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成立战略发展委员会,邀请地球科学领域战略科学家、高等教育领域知名专家为学校提供战略指导和咨询,并主动听取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湖北省有关厅局领导专家指导意见。依靠战略规划引领,学校自上而下抓战略管理的氛围更加浓厚,师生在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越干越坚定、越走越自信。

强化特色 关联生长 不断优化学科生态

十年来,学校坚持强化特色、关联生长,聚焦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不断巩固和强化地球科学领域特色优势,瞄准资源环境领域国家战略重大需求,大力发展带动面广、直接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特色工科,努力提升基础学科支撑融合创新的能力,积极办好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社会需求量大、具有重要支撑和育人作用的特色文科,不断优化学科生态。

持续推进“双一流”,推动地球科学争创世界一流。2017年9月,学校入围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瞄准“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以两个一级学科为核心,实施“5+3”建设项目。首轮建设中,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深部地壳岩石包体、全球碰撞型造山带地壳生长和演化、地下水修复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重大滑坡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控、页岩气和高温地热资源勘查、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等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和项目布局

2020年8月,学校开展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

2020年9月,学校召开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校外专家评审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首轮“双一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了建设任务,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符合度好、达成度高,学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建设成效明显。

2021年,学校举全校之力编制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开展“双一流”重大项目设计和建设方案论证,2022年2月,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2个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

2021年10月,学校组织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方案证会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和项目布局

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聚焦美丽中国、宜居地球建设需求,坚持“强化特色、关联生长”,继续以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为核心,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地球生物学、深地科学、地质环境与健康、战略性矿产资源、地质工程与人居安全和深地探测与地球动力学6个国家“双一流”建设项目,长江流域自然资源全息检测与智慧管理、智能地质装备和自然资源管理与政策3个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努力推动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迈向世界一流,同时发挥两个一流学科建设牵引作用,带动地球系统科学学科、基础学科、特色工科和特色文科等60%的在建一级学科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长和提升。

不断优化结构布局,支撑学科整体实力提升。“十二五”以来,学校引入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力度,对重点建设学科重点投入、对发展快及发展好的学科追加投入;对长期建设效果欠佳、不能很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自评结果不理想的学科,实施“关、停、并、转”。

2014年,首次启动学科培育计划,对地理学等17个学科进行培育。2021年5月,启动实施第二轮学科培育计划,对数学等15个学科开展新一轮支持。2014年以来,学校组建或优化设置了自动化学院、海洋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加强在地球系统科学、能源资源、未来技术等领域抢滩布局,并支持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两个学科特区。2021年12月,学校推动软件工程一级学科从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调整至计算机学院,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整合学科力量。

在此过程中,学校主动做“减法”,先后撤销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史、化学工程与技术、理论经济学、生态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环境生物与生态技术自设博士点。

2021年6月,学校启动第二轮学科培育计划

大力推进交叉融合,探索新兴学科增长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2021年8月,学校申报的城市地灾防控与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智能地球探测、绿色纳米矿物新材料、资源环境安全与管理等5个学科群获批为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积极推动学科间互涉、渗透、交叉与融通,积极谋划建设交叉学科学位点。

2021年9月,学校自主设立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健康地学”“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绿色矿业”“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管理”“地学大数据”等8个交叉学科硕士、博士学位点获批备案。

精心组织学科评估,推进以评促建。十年来,学校先后通过三轮学科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断提升学科发展内涵和发展质量。2012年,国家开展第三轮学科评估,我校28个一级学科参评。2013年1月底,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地质学”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本轮评估中继续排名全国第一,具有突出优势。其它理学、工学、农学学科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管理学、艺术学及其它人文社科类各学科稳步提升。

2016年,国家开展第四轮学科评估,我校34个一级学科参评。2017年12月,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学校参评学科排名的位次百分位整体提升,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继续位居全国第一,被评为A+档,A+学科数量并列全国高校第22位。排名前20%的学科增加1个,排名前30%的学科增加7个,19个学科的排名位次百分位上升。

2020-2021年,国家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我校34个一级学科全部参评,突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突出破“五唯”、扭转教育评价功利化倾向,通过开展评估工作,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2020年11月,学校布置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十年来,学校按照“强特色、入主流、谋跨越”的理念,坚持“立标杆、选好人、定焦点、聚资源”的建设路径,推动学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五位一体发展,形成了地球科学辐射引领、相关学科支撑联动的学科发展格局。“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积极争创世界一流,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发展迅速。

凝聚共识 深化改革 着力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十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优化治理体系,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努力推动治理目标、体系、方式和能力的现代化。

解放思想,凝聚治理改革共识。2015年8月,学校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上,围绕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办学十问”,突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各二级单位和教职工开展深入讨论,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和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7月,学校以“提升治理能力,深化综合改革,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为主题,围绕学术卓越、教育卓越、管理卓越、文化卓越、保障卓越,提出“治理五问”,组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通过四个多月的大讨论,凝聚了更高水平开放、更深层次改革、更高质量创新的思想共识,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开展新一轮深化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2020年9月,学校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专题辅导

2021年7月,学校召开深化改革与“十四五”规划研讨会

深化综合改革,推动提升治理能力。2016年1月,学校印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综合改革方案》,重点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治理结构、人事分配制度、国际化办学、资源配置机制和大学文化建设等8个方面推出39项改革措施。

2021年5月,学校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启动新一轮深化改革,提出优化学科专业、机构岗位两类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校院两级管理三大机制,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信息化建设两项保障,力争通过2—3年努力,全面提升办学优势和治校能力,促进内涵建设,努力实现办学规范、治理高效、水平卓越。

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探索优化校院两级办学管理体制。2013年,学校启动试点学院改革工作,地球科学学院率先开展试点并于2013年5月入选湖北省首批改革试点学院名单。2014年2月,学校出台《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意见》,支持学院在学生招录选拔、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遴选与聘任和绩效考核评价、学院治理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办学质量。

此后,学校不断扩大试点改革范围,2016年在环境学院和珠宝学院推动试点改革,2017年又将材料与化学学院、计算机学院纳入试点改革学院行列。2018年,环境学院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名单。试点学院改革为学校全面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积累了经验。

制定大学章程,健全治理制度体系。教育部颁布《大学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后,学校党委组织带领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大学章程的研究制定工作,2015年3月教育部核准通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章程》。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各项制度,把依法治校融入学校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

2021年以来,学校贯彻新思想、落实新理念,及时总结升华学校办学治校的经验,启动章程修订工作。经过一年多时间,修订后的章程已经学校党委审定并报教育部核准。

完善学术组织体系,推进学术治理现代化。学校不断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形成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专门委员会、学术分委员会为支撑的学术管理体系。学校还先后成立“双一流”建设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地球科学、特色工科、特色文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五个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组等。各类学术组织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按照各自章程,充分发挥决策、审议、评定、咨询作用,成为学校坚持学术立校的生动体现。

2020年11月,学校成立战略发展委员会

十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绿色、协调、创新、共享、开放的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治理体系顶层设计,不断理顺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文化,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激发,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追求着卓越的士气更旺,形成了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改革提效、创新提质、开放提速的的新局面。(来源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