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七秩荣光 谱写华章】为一流学术高地打造一流学术期刊

发表时间:2022-10-18作者:网站编辑:王俊芳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 28个编辑,5个中文核心期刊、1个英文期刊、1个特色期刊、SCI、EI100%收录、6项国家奖、3项省政府奖……70年来,期刊社与学校同发展、共命运,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以建立制度、创新机制、建设队伍、提升质量为抓手,对7种期刊进行集约化科学管理,让科技期刊与社科期刊比翼齐飞,中英文期刊携手发展,打造成一流学术期刊集群,呈现出独特的“地大期刊现象”。

应运而生 结合学科绘制发展蓝图

7种期刊封面图

作为展示学校学术成果、科研实力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我校期刊的发展是学校7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1957年,以反映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最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的《地球科学》创刊;1990年,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球科学领域一流学术期刊为目标的《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创刊,后改名为《Journal of Earth Science》;1982年,着力报道地球科学工科研究领域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的《地质科技情报》创刊,后更名为《地质科技通报》;1994年,致力于解决地学领域安全与环境问题的期刊《地质勘探安全》,后更名为《安全与环境工程》;1999年,为填补我国宝石学科科技期刊的空白,《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创刊,后更名为《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2000年,为搭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

2010年,为充分发挥《地球科学》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学校对《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编辑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中文版)》编辑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质科技情报》编辑部、《安全与环境工程》编辑部、《工程地球物理学报》编辑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编辑部等7个期刊编辑部进行整合,当年12月,期刊社正式成立,编辑、出版、发行7种学术期刊。

期刊社的成立,开启了我校期刊发展的新纪元。期刊社坚持初心使命,坚持守正出新,以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作为期刊的学术支撑,定位更加精准,涵盖了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期刊出版质量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对外交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在服务学校大局、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推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高起点 专业化助推“双一流”建设

在长期办刊过程中,期刊社坚持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发挥学术引导作用,紧抓学术最新热点、动态及发展方向,以期刊质量为生命线,努力建成完善的质量监控、科学管理体系。同时充分挖掘自身潜能,集中优势,汇聚资源,满足作者、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致力于服务学校和国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全力推进一流学术期刊建设。

王亨君教授与黄汲清院士、王鸿祯院士和杨遵仪院士讨论办刊方案

《地球科学》自创办以来,得到老一代地质学家黄汲清、池际尚和杨遵仪等知名院士的关怀和指导,经过历任主编王鸿祯院士、翟裕生院士、赵鹏大院士、王亨君教授30多年的引领指导和现任主编赖旭龙教授近10年的深耕细作,以及历届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编委和作者,逐步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地学精品期刊。

自1987年以来,王亨君教授相继担任《地球科学》编辑部主任、主编,《地球科学》在科学管理、编辑手段现代化、外文版创刊、大开本改革上,连续上了多个台阶。1988年实行编排改革,1989年自筹资金建立起一整套微机编排系统,1989年进行封面改革,1992年,王亨君教授开创性地提出“瞻前顾后抓选题,通天彻地抓队伍”的办刊方略,开始进行选题改革;1994年底再次进行封面和版式改革,1995年第一期开创了中国高校极少的大开本学报;1997年正式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理工A辑)》,实现了《地球科学》光盘版的国内外正式发行。1998年实现了纸版、光盘版、网络版出版,并申请了国际一级域名,创建在线网站;1999年实现图文混排,中、英文版全文上网,并实现征稿、审稿和编辑工作网络化。

期刊社着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在《地球科学》的示范引领下,各期刊纷纷进行专业化探索。期刊社坚持“开放办刊、匿名双审“制度,大力推进集约化管理和建设,坚持期刊编辑的职业化与学者化实现互补结合,在网上发起专家、作者、编辑、读者共同讨论话题。期刊社成立了青年编委会,定期召开编委会,研讨出版计划,优化出版流程。为开阔专业视野,加强期刊宣传,期刊社积极支持编辑参加国内和国际的专业学术会议,要求编辑主动与专家学者建立、保持良好的联系,为期刊的组稿约稿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选题调研、专题讲座、论文点评、引进著名学者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期刊社服务我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高。

7种期刊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办刊,围绕矿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国际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前沿、国家能源需求、安全与环境工程领域重大关键问题等开展多项专题策划,为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贡献了地大智慧。如《地球科学》特邀请中科院院士侯增谦和杨志明教授组织“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专辑”,加深了地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的理解,为其他碰撞造山带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安全与环境工程》组织出版了“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专辑,为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支撑。

通过种种举措,7种期刊学术影响力整体提升。其中,《地球科学》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30多项,2013和2017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连续三届荣获国家期刊奖,多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先后进入全国百强社科学报、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资源环境研究”栏目荣获教育部名栏建设成就奖;《地质科技通报》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连续多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安全与环境工程》成为国内三大科技类核心期刊,进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等;《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入选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总汇”(地质学领域)T3级期刊,“宝石检测”栏目两次荣获湖北期刊“特色栏目”奖,入选“中国最美期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和“2021BIBF精品期刊展”;《工程地球物理学报》入选日本科学技术振兴集团(中国)数据库(JSTChina)期刊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

与时俱进  国际化力促期刊做大做强

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各期刊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做好发展规划,立足当前国内和国际学术前沿,积极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在国际化办刊模式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地球科学》成立青年编委会

《地球科学》最早面向世界实行开放式办刊,2010年,《地球科学》采用DOI标识进行了显性链接,同时英文参考文献也进行了DOI引用,方便了读者查阅,增加了期刊的国家显示度。2010年,英文版正式成为CrossCheck(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会员,在全球范围进行学术不端检测。《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积极与海外研究者接触,抢先发表一流的研究成果,通过组织专辑,集中来自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撰写的稿件,国际稿件率一次达到100%、多次达到50%以上。目前,《地球科学》编辑部聚集了学科内高水平的著名专家、中青年科研人员,形成了国际化、高水平的编委会和国际性审稿队伍,实现了从编委、稿源、审稿和刊名的国际化。

期刊社和国外专家一起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太古宙构造样式”国际学术研讨会

期刊社积极探索国际化高水平学术期刊之路。《地球科学》被EI Compendex等近十个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被《SCI》100%收录,与Springer合作海外发行电子版,JCR影响因子由2013年的0.395上升到2020年的2.907;《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地质科技通报》被《CA》等多家有影响力的国际数据库收录,2020、2021年连续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Q2区;《安全与环境工程》被《CA》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2022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报告》安全科学技术、灾害及其防治学科Q3区;《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成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入选日本科学技术振兴集团(中国)数据库(JSTChina)期刊库。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期刊的出版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地球科学》率先采用数字出版方正云服务平台,打通刊网融合,通过云平台,编辑可以自主进行数字内容的快速编校、出版和发布,推动期刊发展。目前,期刊社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期刊社编辑为学生讲解期刊论文写作相关知识

在新媒体环境下,7种期刊积极布局新媒体产品。《地球科学》率先开始发布全文HTML格式,便于全文检索;同时与知网合作,实现单篇首发和整期提前预出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刊物创办《资源环境研究》(网刊),并担任主编。其他期刊在官方网站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微博、微信平台,即时分享在线出版的最新论文成果、专辑征稿通知和期刊动态,获得了较好的用户反馈。

期刊社社长兼党总支书记王淑华表示,期刊社多功能学术交流平台。将继续发挥期刊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作用,在未来办刊征程中继续书写初心答卷。(来源 期刊社 特约编辑 徐燕 审稿 曹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