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翁华强) 2021年3月份以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上级党组织、学校党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相关精神要求,激励和动员全院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高等研究院党委以“我为师生办实事”为重点,着眼基层群众需求,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领域,抓好重点民生项目清单落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硬骨头”问题的情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及时回应师生诉求,为身边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高等研究院党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切入点,解决广大师生员工急难愁盼的问题,抓好重点民生项目清单落实并进行督办,其中推进重点项目5项,一般项目12项。
关注诉求 不断改善师生办公条件
2021年11月22日,高等研究院党委邀请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爱国在未来城校区,以《深刻领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主题,为高等研究院党员师生讲授党课。通过这次党课,大家更加深刻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在平台发展中的重要性。高等研究院党委将回应广大职工诉求作为“我为职工办实事”的重点,明确责任人,制定时间表,重点督办。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回应师生诉求,由实验室在国重大楼设置了专门的师生休闲区、咖啡文化区、乒乓球活动室、公共饮水机等,丰富师生业余生活。配备了门牌标识和导引系统,方便师生来实验室测试和参观,体现国重实验室文化。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与物业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在实验室安全、卫生、研究生办公环境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改进。三峡中心对办公楼进行内部改造,优化空间布局,对所有办公、科研、实验用房进行调整,优先保障人才和教授的用房需求,增加研究生机房空间,解决燃眉之急。建设教职工沙龙活动室,用于思想交流、学术探讨等。地探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教工党支部解决战略矿产资源科研团队岩样存储空间、科研办公空间短缺的问题,推进完成了科研实验室维修改造和样品棚建造工程。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电子签章等电子化办事流程的打造,让地调院管理的有关资质在申请过程中无纸化,让师生少跑路,提高办事效率,基本实现了地灾、地勘、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资质有关业务网络申请办理功能。
加强交流 不断浓厚学术氛围
高等研究院共有研究生 846人,研究生队伍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为研究生搭建平台并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注重学科交叉是高等研究院“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地矿国重每星期组织年青老师与研究生交流,既促进了不同学科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提升了研究生学术文化氛围,得到了广大研究生称赞。高频次邀请实验室固定人员做学术交流报告(每星期至少两场),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生环国重积极联络地学院及地球生物系相关负责人,围绕第一个难点进行沟通和商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生环国重相关老师参与“高徒计划”和担任本科生指导老师,进而加深与低年级本科生的联络与交流。组织实验室相关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与年轻老师面对面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实验室老师积极引入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教学授课,扩宽了学生视野。同时,实验室大力培养和引进青年人才,进一步加快团队建设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和特色领域。地探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党支部积极邀请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如邀请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滑坡灾害领域专家何满潮院士、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研究员做客我校“名家论坛”,浓厚了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
筑牢保障屏障 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
地矿国重、生环国重、三峡中心等平台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定期组织危化品和气瓶检查,统一购置试剂柜,双人保管存放化学试剂。去年11月18日,地矿国重、生环国重邀请实验室安全相关单位在未来城校区共同举办了实验室风险预防及危化品泄露应急演习。通过专业教师讲解和学生亲自演练示范,加强对师生安全意识教育和应急业务实践。组织安全培训教育,不定期进行消防演练,确保实验工作人员安全。
巴东野外试验场地处三峡库区,离学校500公里,需要属地政府支持配合,协调推动监测相关工作,异地办公难度大。监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经常出差在外,开展长期性监测,难以兼顾家庭。三峡中心合理安排野外工作时间,经常到工作一线看望监测技术人员,开展交心谈心,排忧解难,帮教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此外,高等研究院广大党员参加“党员下沉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积极参加疫苗接种、开学迎新、下沉社区等志愿服务工作。今后,高等研究院党委将继续为师生办实事,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干中彰显责任和担当。(文字编辑 张睿 审稿 陈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