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地大红色故事02 | 亲历皖南事变矢志不移的地大创校元勋和南定功臣——陈子谷

发表时间:2021-04-14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941年1月18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同志以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下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题词和这首《千古奇冤》。诗词义愤震天,犹如电闪雷鸣,向全世界揭穿了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和“皖南事变”的真相实质,声讨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屠杀我新四军数千人的滔天罪行。此时的周恩来正战斗在特务横行、恐怖气氛笼罩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重庆。


  1941年1月,抗日战争进入了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预示的战略相持阶段,在最需要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御倭寇的紧要关头,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反动军阀集团却阴谋策划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时任新四军新2支队敌工科长、后来担任北京地质学院第一任党组织书记和总务长、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陈子谷同志,是皖南事变的亲历者。他把这段在刀山火海中百折不挠的悲壮经历写成了两本报告文学作品。让我们从他亲述的字里行间,回到1941年初,真切体悟当时阴云密布、硝烟弥漫的惨烈战场和新四军将士坚贞不屈、浴血奋斗的英雄气概。


  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命令向北转移,陈子谷所在的新2支队担任军部前卫。此时,国民党已经派出8个师2个炮兵旅约8万人对新四军展开围剿,形势极其严峻。1月7日清晨,当军队到达皖南最高峰丕岭时,遭到国民党军的正面阻击。陈子谷任新2支队敌工科长,突围中,他冒着枪林弹雨,积极做火线宣传工作,开展敌前政治攻势,带携械投诚的国民党军士兵去见叶挺军长,通报战情鼓舞士气。敌人的炮击、机枪射击越来越猛烈,手榴弹不断地爆炸,密集的火力锁住了突围的通路。严峻的形势让新四军的斗志越发坚定,但历经七昼夜顽强战斗,新四军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仅2000余人在分散突围中脱离虎口,大部分壮烈牺牲,叶挺受命去和国民党军谈判被扣押。在最后突围时,陈子谷和战士们一起向敌人的机枪阵地猛冲,掩护了一大批同志冲出重围,自己却不幸被俘,被押解到江西上饶集中营的七峰岩监狱,后又转囚在茅家岭监狱。


  在狱中,虽备受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陈子谷却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坚决对敌斗争,多次组织越狱暴动,历经千难万险,潜入上海找到地下党组织,最终回到驻扎在淮南黄花塘一带的新四军军部。


  陈子谷用舍生忘死的实际行动,生动践行了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深刻展示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境界。他心怀祖国、赤胆忠诚、不屈不挠的精神,不仅凝成了党史中那一抹耀眼的红色,而且还闪耀在新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战线上。他用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执着的实干精神培植了中国地质大学的红色根基。一路走来,“陈子谷”已经成了地大的一种崇高境界、一面鲜红旗帜,为学校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左联”诗人|海外赤子定初心


  抗战期间,大批爱国华侨投身抗日战场,为驱除倭寇、恢复中华,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奉献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陈子谷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优渥的生活偷跑到祖国,在烈火和热血中一次次追求革命的理想。


  1916年1月,陈子谷生于广东汕头南澳岛,为了全家生存,三四岁被转卖给泰国侨商陈峥嵘做养孙,6岁时养祖母去世,养祖父把他接到泰国。作为当时的华侨富绅,陈峥嵘在曼谷三聘街做着中草药材和金箔的生意,生意兴隆且名气很大,曾是曼谷商会的会长,受到过泰国皇室的款待。而陈子谷就以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完成了人生初始设定的贫富转换。


  少年时期,陈子谷在泰国曼谷读私塾,他读书用功,成绩不错,得到祖父赏识,并希望他将来继承家业。但十二三岁的陈子谷,受中国大革命思潮的影响,想要回到祖国读书。1929年,陈子谷抑制不住内心的惦念,放弃了在曼谷的优裕生活,背着家人独自上船偷偷回到祖国。在汕头,他亲眼目睹革命志士英勇就义的壮烈场面,心里埋下革命的种子。1933年,在中国大学读书期间,陈子谷加入了共青团,积极参加共青团组织的活动,自觉地攻读共产主义理论。


  1934年,他以学医为名,实为寻求革命真理,征得祖父支持,来到日本东京,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左联”刊物写了许多短诗,负责《东流》杂志的诗歌编辑工作,受到了矛盾的发文评论和推介,后又出版《杂文》杂志。


  1935年7月, 他的诗集《宇宙之歌》在日本出版, 他送给鲁迅和郭沫若各一本, 受到他们的关注。郭沫若为此给他复信鼓励道:“你有真挚的情绪, 洗练的辞藻, 明白的认识。”“祝你努力, 在你的诗的热情横滋的时候请多写诗。”


  “我们住在黑暗的牢里,毒刑在等待我们,我遥见斗争中藏着活泼的生命,勇敢、真诚,谁也准不得谁懦怯,口供写在我们挣扎的脸上!”“我徒对黑暗的现状愤怒,我晓得这是万分的错误了,我该拿起铁枪或锄头,代替这仅是痛苦、惨号的笔墨!”此时的陈子谷是一位富有诗歌创作才能的革命青年诗人,他以诗歌表达了劳苦大众的苦难,吹起了革命斗争的号角。1935年秋陈子谷因在左联的革命活动被日本警察勒令出境,遂回国参加南方抗日救亡统战活动。


1935年在日本东京参加“左联”活动,前排左三为陈子谷

  1936年,是陈子谷坚决走上革命道路的重大转折。当时,陈子谷在泰国的祖父和祖姑母来信让他回去做生意,陈子谷毅然与家庭断绝经济关系,全心全意投身革命,参加了两广革命斗争。“两广事变”失败后,转赴北平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从天津到山东宣传抗日救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陈子谷步行800多里奔赴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带着满腔热情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在这里,他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坚信有了党的指引,前途一片光明。


  1938年,陈子谷在延安陕北公学毕业,然后来到华东,参加了新四军,与其他会日语的同志分配至各支队担任对日宣传工作,历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敌工科干事、团政治处敌工股长等职。在新四军中,他参加了不少战斗,包括著名的贺甲战斗。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血与火的战斗洗礼中,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1939年,组织批准了陈子谷的入党申请,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丹心无尘|富贵于我如浮云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正推行消极抗日政策,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抗日战争进入异常艰难阶段,驻守在皖南的新四军得不到国民政府的给养,军费无几、寒衣无着、三餐不济,但敌后抗日民主政权又未全面建成,苦难重重。


  当时,陈子谷参加完新四军政治部江南第一次敌军工作会议,回到军部接到了泰国两个叔叔联名来信,告之祖父去世,留下遗嘱将遗产分给他一部分,按泰国法律,分配遗产必须继承人到齐,否则不能分,所以希望他立即回去。他对此事很犹豫,觉得自己到部队已两年,生死都已置之度外,谈不上回去分什么遗产,暗想此事就此作罢。但作为党员,他还是将此事向组织进行汇报。


  军队所缺经费,一部分由前方部队筹措,一部分靠各方爱国人士捐助。军政治部袁主任专门找陈子谷谈话,交代他抓住这次机会,回泰国接受遗产时,向华侨募捐抗日经费。叶挺军长也亲自找他谈话,让他以军长秘书名义进行募捐活动。


  陈子谷身负重任,带着3本募捐册和叶军长给曼谷华侨总商会的介绍信,从皖南到桂林,通过八路军办事处李克农的帮助,设法绕道到香港乘轮,千辛万苦跋涉1个多月来到泰国,3本募捐册不便携带便装入暖水瓶提前请船员送入曼谷家中。在辗转到达曼谷时,得知三叔已经烧掉了募捐册,这件事给予陈子谷沉重打击。党组织和战友们都望眼欲穿地盼望他完成募捐,顺利回国。可现在请人捐款,却拿不出收据,如何取信于侨胞呢?


1940年,陈子谷在泰国与家人合影

  陈子谷怀着试探的心情找到以前的同学、朋友和亲戚,为新四军抗日救国做宣传,呼吁他们捐赠棉衣支援祖国战士。捐赠出乎意料的顺利,大多数侨胞都有极高的爱国热情,也不介意是否有收据。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募得共6万元国币的棉衣捐款。


  泰国政府听到了风声,派便衣监视陈子谷,募捐已无法进行。陈子谷索性开始处理遗产问题。他分到的遗产是一小块曼谷空地、半幢楼房、3万铢现金和一枚戒指,陈子谷将空地与他二叔在国内的房产土地置换,并把他所分到的遗产,包括土地、楼房和金银珠宝,一股脑地变卖,折合国币20万元。


  继承得来的20万,连同募捐来的6万,共计26万元,这笔钱在当时我军战士津贴每月1.5元的情况下,约等于新四军两个月经费。陈子谷想方设法用最快速度将这些钱全数汇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以解决新四军衣食无着落的燃眉之急。叶挺军长欣然写下“富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诗句赠予陈子谷,表彰他的崇高精神,他以国为重、舍己为公的高尚品德和对我党我军在危难时的贡献,也受到党组织高度表扬。


陈子谷与家人全家福

  1956年,陈子谷任北京地质学院党委书记时,再次收到4万元人民币遗产。当时,他的子女较多,家境并不宽裕,但他毫不犹豫依旧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北京市委。时隔16年,在新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战线这一新的起点上,陈子谷用同样的选择,让中国地质大学浸染着大公无私的精神信仰,为地大人筑牢思想之基,融入“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骨,促进了学校艰苦朴素的优良校风的形成。


  狱中斗争|一腔肝胆铸忠魂


  “别回顾你脚边的黑影,请抬头望前面的朝霞;谁要自由,谁就要付出血的代价。”都说诗为心声。如果说刚出校门、血气方刚的陈子谷企图凭着炽热的爱国之心和他激昂的诗词,表达劳苦大众的苦难,唤醒国内的进步青年。那么此时经历了刀山火海的陈子谷,则让我们看见了关于奉献、牺牲、坚持、信念的纯粹。


  这首诗正是陈子谷革命时期的写照。为了争取自由,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为党的信仰注入了鲜活的诠释。


  皖南事变后,陈子谷被关押于上饶集中营。叶挺知晓陈子谷现状后,在《囚语》一文说:“闻陈子谷君被俘,禁囚于离余八九里之七峰岩中。陈君为泰国华侨富商子弟,本为国家民族的血诚,回国参加抗战。彼善日文,担任本军对敌工作部科长,以一无党派立场之书生,或不免受狱折磨之苦矣。”


  陈子谷书生出身,尽管饱受皮肉之苦,但是十分坚强,毫不屈服。从七峰岩监狱到李村,从李村到石底,从石底到周田,从周田到茅家岭监狱,在各种严刑、苦役、利诱、威胁、洗脑下,陈子谷始终坚持着高度的革命气节,顽强地进行着英勇的狱中斗争。


李村监狱叶挺将军囚室

关押陈子谷的七峰岩监狱

  在上饶集中营里,特务搬来一些反共专家和名流给被俘的同志们上课,企图以此给他们“洗脑筋”,摧毁他们的革命意志。有一天,集中营里又宣布“上课”,请来的是一个名叫姜移山的人,据说此人是第三战区著名的反共专家,他在讲台上破口大骂共产党、新四军。陈子谷愤而当众驳斥,说出了“共产党是最爱国的,我们新四军在皖南和日本鬼子英勇作战,繁昌战役,泾县大捷,消灭了大量日军”的话语。事后,陈子谷受到了一阵毒打,遍体鳞伤。但他信念坚定,宁死不屈。


  陈子谷在狱中还和同志们设法送信给叶挺将军和军敌工部部长林植夫,叶、林也回送一些衣着等物给同志们,互相鼓励。他们还找到叶挺将军被囚的牢房,在墙壁上看到未被拭去的叶将军题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把它在狱中传播鼓舞斗志。


1964年陈子谷(右)与曾一起关押于上饶集中营暴动出狱的难友黄迪菲合影

  在茅家岭监狱,特务对被俘战士的迫害越来越疯狂,大家预感到敌人马上就要下毒手了。“暴动”这个念头在陈子谷他们心中越来越旺地燃烧起来。他们秘密总结以往越狱失败的教训,经过一个多月的周密准备。在陈子谷等5人暴动委员会的领导下,1942年5月25日,利用敌人警卫疏忽,一举夺枪暴动成功。逃出后,陈子谷辗转一年多,在福建武夷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历尽艰险曲折重返新四军。此时,新四军得以重建,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后来,陈子谷在上饶集中营难友座谈会上说:“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党的长期教育,这个斗争是不可想象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同志们能各自为战,人人能战,都是党长期教育的结果。”


  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陈子谷任新四军敌工部伪军工作科科长,被派往南京,谈判接受日伪军受降的工作。离开南京经过扬州回解放区时,被国民党保安部队扣押。陈子谷又一次领导了狱中斗争,经我党支援,被释放。这是他在革命时期又一次冲破黑暗,一心向党的赤诚衷心。


  1946年冬,陈子谷出狱不久,出任胶东军区联络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随军学校团政委。他不顾身心疲惫,冒着极大危险再次只身秘密前往胶东,与国民党46军军长韩练成联络会谈。莱芜战役打响后,韩练成在战争关键时刻,放弃指挥,脱离战场。敌军全军覆没,我军取得了莱芜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的计划。随后,陈子谷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华东所有作战。


  全国解放后,陈子谷专业,初在华东局统战部任科长,后调杭州市委统战部任副部长兼省交际处副处长。1951年春,调往北京就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行政处副处长。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那段血泪史深深地刻在陈子谷的心中。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亲历者,陈子谷把这段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出生入死、从国民党牢狱回到解放区的悲壮经历,写成《皖南事变前后》《上饶集中营》两篇报告文学。这是他用血写下的对敌人的控诉和对英勇牺牲同志的颂歌,是一块我党我军在极其黑暗野蛮的牢狱中与敌人肉搏斗争的纪念碑。


陈子谷(又名陈从一)著《皖南事变前后》


  培根铸魂|奋战一线建地院植根基


  1952年,为适应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党中央着手筹备成立北京地质学院,这是“动地”的事业,是翻开新中国地质教育崭新篇章的重大举措。陈子谷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建院筹备工作,并成立了由16名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他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北京地质学院正式成立后,陈子谷先后任临时党支部书记、总务长、党委书记,从筹备建设到正常运转,边建院边办学,到为我国地质科学发展输送一批高质量的地质人才,都离不开他建院初期付出的汗水。


  在北京地质学院初创时期,人员散乱,陈子谷就大胆启用几位不同院校来的行政干部,和他们团结一心,处理好教学人员、行政人员的生活问题,保证所有人都能迅速投入教学和建院工作中。校址和宿舍分散,陈子谷带领一批干部积极开展选址、筹建、环境绿化等学院的基本建设工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北京地质学院就在新校区办公教学。同时,陈子谷不仅广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学校的地学名家、教授来校任教;聘请各个学科的苏联专家。并亲自抓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陈子谷的领导下,学院基建、人力、物力、财务、校产、伙食、卫生保健等建校工作得到有序开展。


  陈子谷非常注重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他永葆优秀革命战士的本色,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一次,一位同学因病晕倒在校内路上,招来了一大群人围观,却无人进行抢救。陈子谷认真地追究这一事件,提出“不能见死不救”,在全校学生与教职工中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在《青年团员的任务——给我院全体青年团员同志》一文中,他这样写道:“青年团的称号是光荣的,任务是艰巨的,而未来,却又是极其伟大的,我们是革命前辈的接班人,我们绝不要辜负这幸福的青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党的召唤,应该去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应该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体魄健全、一个具备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的人。”他鼓励青年学子吃苦耐劳,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


1956年,陈子谷在北京地质学院校刊发表《青年团员的任务——给我院全体青年团员同志》

陈子谷1977年元旦留下的《个人简历》手迹档案

  1958年9月,陈子谷被错划为“右派”,遭受了极不公正的待遇。但就是处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仍然保持着纯真的革命信念和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高尚贵品质,任劳任怨地在基层劳动工作。他下放在张家口地区时,看到“大跃进”中许多浮夸的情况,仍然耿直不阿地向地委作了如实反映。


  经河北省委批准,1962年于张家口第三地质大队宣布给陈子谷“摘帽”。1963年他被分配至河北省地质局综合研究室地质队任副队长。“文化大革命”时期,又经历了长达数年的反复审查,证明他的历史没有任何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子谷于1979年得到平反。他又热情洋溢地在地质教育机构做教育工作。


  受命南定|忠诚下沉固大局稳人心


  1976年3月,带领学院南迁定址武汉的老院长高元贵奉命离任,此后四年武汉地院只有临时党委维持学院日常工作。正值学院扎根武汉恢复重建最困难、最紧张、最艰苦的时期,广大师生对学院在武汉发展信心不足,希望回迁北京是当时师生的普遍心态。1979年上半年,受北京农院、北京林院等院校搬回原址、恢复校名的心理冲击,学院师生盼望整体回迁北京原址恢复办学的心情愈加浓烈,老教授们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信请求恢复北京地院。1979年11月29日,国务院正式作出“关于恢复北京地质学院的问题,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当时迁出的学校很多,在目前国家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权衡利弊,不宜恢复北京地院,应当集中力量办好武汉地院和武汉地院在京的研究生部”的回复。


  1980年5月19日,地质部部长孙大光亲赴武汉,就办好武汉地院问题开展了一个月的调研,广泛听取学院临时党委、教师、干部和学生的意见,并同湖北省委负责人交换了意见。7月2日,孙大光将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打算向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作了汇报。针对学院存在问题,孙大光提出:要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稳定人心,把武汉地院办成名符其实的重点大学;坚持以武汉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孙大光强调,要通过改善学院的领导体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使党委集中力量抓大政方针,抓党员的思想教育;要加强学院临时党委的领导,整顿院党委各系党总支和各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组织真正的战斗堡垒作用。


  1980年6月,为加强武汉地院党委的领导,开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地质部党组决定并征得湖北省委同意后,特委派北京地质学院创校元勋、时任地质部教育司副司长的陈子谷下沉到武汉地质学院参加院党委工作,担任武汉地院副院长,统一认识,安稳人心,团结师生,力争把武汉地质学院办成名副其实的全国重点大学。


  1980年,在地质部的领导下,学院加强了党的领导,整顿了党的纪律,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有效稳定,武汉地质学院恢复了完整教研体系和全国重点大学水平。1981年3月28日,学院党委在《关于1980年工作简要总结与1981年工作安排意见》总结中指出:1980年是学校建设重要转折的一年。学院坚持“两地办好,以武汉为重点”,大局基本安定,结束了迁校的折腾,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1982年,学院基本建设初具规模,教学秩序业已恢复,逐渐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立足武汉本部,横跨南北办学”的发展格局。


1982年6月,陈子谷调回地质部干部变动登记表

1985年,陈子谷(右)与时任武汉地院临时党委书记李武元

  1982年6月,完成工作使命的陈子谷从武汉地院调回地质部,9月便离职荣休。离休后,陈子谷仍致力于革命回忆录的整理工作。1987年6月9日,陈子谷遭受脑血栓病袭击不治而逝世,享年71岁。


  舍富弃贵图救国,披肝沥胆铸忠魂。

  出生入死历磨难,百折不挠守初心。

  本可宜居海外享富贵的少年陈子谷,却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断然抛弃衣食无忧的安逸生活,偷偷跑回苦难深重的祖国;才情洋溢的青年诗人陈子谷,却放下笔杆,拿起了枪杆,毅然决然地投入党的怀抱,投身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自主和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并为此历经磨难,初心不改,本色不变;万贯家产不期而遇的新四军战士陈子谷,却为了补给部队的粮食和寒衣,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他为新中国的地质教育事业赤诚奉献、务实苦干,为中国地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不计得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的一生(选至悼词)是“在惊涛骇浪中冲破黑暗的阴霾、不断追求光明真理的一生”,是“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


  1987年8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屈不挠舍己为公的革命战士——怀念陈子谷同志》,深情回顾了陈子谷经历刀山火海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不息的一生。陈子谷虽然和我们永别了,“但他那不屈不挠、舍己为公的革命精神,必将鼓舞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勇往直前”! (文稿创作:校史馆地大红色故事创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