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记者雷龚鸣)11月4日,我校2020年秋季教学工作推进会在南望山校区召开。副校长王华,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教务处处长周建伟布置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他表示,2020年至2025年,围绕学校课程思政目标任务,要建成15-20门体现地大特色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遴选80-100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80-100个校级课程思政改革优秀案例;遴选校级5-8个课程思政示范学院、20-30名受学生欢迎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0个校级课程思政团队;建成一批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体系的名师、团队、课程、中心、学院和成果;形成“人人讲育人,课课有思政”的育人氛围,打造“美丽中国、宜居地球”课程思政品牌。
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教务处副处长庞岚就谋划新一轮教学成果奖发言,并系统介绍了新一轮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条件、组织流程及评选标准。庞岚表示,所申报教学成果需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省级教学成果奖将作为个人考核、评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和享受有关待遇的依据。
教务处组织研讨《教材建设规划(2020-2025)》,并讨论年底全校教育教学大会主题及内容。据悉,教务处正在打造精品教材建设,整合优化教材体系。内容包括“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系列教材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系列教材建设、“美丽中国 宜居地球”通选课系列教材建设、“地学复兴计划”系列教材建设等。
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地球科学学院龚一鸣教授,资源学院姚光庆教授,数理学院李宏伟教授及各学院教学院长分享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好的经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及教材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王华表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针对课程思政需要落地的实施方案,各学院及各基层教学组织要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守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积极推进思政要素进头脑的前提下,推进思政要素进教材、进讲义、进课堂,协同做好课程思政育人这篇大文章,各学院务必在11月底前提交实施落地方案,并将经过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修改与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备案和执行。他指出,教育教学要紧跟时代发展,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而作为载体之一的教材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推进落实“十四五”教材建设规划,打造一批核心骨干教材,尤其是配合一流专业建设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进程,要加大我校自编教材的覆盖面,并将该工作与课程思政工作中的“进教材”协同推进。要大力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并积极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奖的申报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下一篇: 我校与中国地调局天津地调中心开展合作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