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排行
专题报道
地大影音

我校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召开

发表时间:2020-10-20作者:网站编辑:路明来源:地大新闻网点击: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王紫璇 毛国樨 摄影何焰 肖潇)10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我校承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54家单位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在武汉东湖宾馆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来自全国3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到场参会,超过20万人线上参会。


  在16日召开的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暨IAEG会员联席会上,我校唐辉明教授当选第十一届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


  17日上午,开幕式在东湖宾馆举行。中国工程地质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伍法权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长王焰新代表学校向到场嘉宾及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简要介绍了地大和工程地质专业的发展情况。他说,长期以来,地大高度重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在社会各界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地质学科面向国际科学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为解决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系列工程地质难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此次会议必将有力增进同行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分享创新研究成果,推动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取得新突破,为我国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发展新契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环境地球科学处处长刘羽表示,本次会议在武汉召开,意义非凡。疫情敲响了生态环境和地球健康的警钟,也使宜居地球面临的挑战上升到新的高度。一直以来,工程地质学科紧扣生态环境这一时代脉搏,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国家对源头创新需求迫切,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变革,科学前沿迭代加速,学科融合交叉研究方兴未艾。她呼吁各位专家学者紧跟时代的步伐,砥砺前行,不断奋进,勇于探索,注重突出原创性,同时聚焦科学前沿,突破瓶颈,破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强调共性导向,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届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第十一届工程地质专委会名誉主任、长安大学教授彭建兵简要回顾了中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四年来中国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他对第十一届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寄予厚望,希望未来四年,进一步重视工程地质的创新发展,挖掘和培养优秀人才,取得更多服务国家战略的成就。


  第十一届专委会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副主席、我校党委副书记唐辉明教授说,时代发展要求工程地质要在地质环境开发与有效利用、地质灾害时空演化效应与调控、重大工程多尺度灾害及灾害链效应评价等重大理论方法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技术革命推动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实现工程地质转型升级。


  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王亮清教授从四个方面,对大会筹备情况进行报告。


  大会以“工程地质与宜居地球”为主题,围绕工程地质与全球变化,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特性,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海洋、交通、城市以及环境保护等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与韧性工程建设,工程地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工程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工程地质教育与学科发展等专题进行研讨,为我国重大工程实施与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智慧。


  会议期间,共举行20个特邀报告。其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作《构建和谐地球:地球科学工作者的新任务》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崔鹏作《川藏铁路灾害风险及其防范》报告,王焰新院士作《地面沉降的水质效应》报告,彭建兵教授作《宜居地球的表部控制机制》报告,唐辉明教授作《重大滑坡预测预报基础研究》报告,第十一届专委会副主任、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指导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殷跃平作《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地质灾害风险防控研究》报告,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炜作《大师是怎样炼成的》报告,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蒋良文作《川藏铁路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进展与科研需求》报告,我校谢树成教授作《地学长江计划的研究主题与近期进展》报告,成都理工大学许强作《滑坡预测预报的理论与实践》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兰恒星作《川藏铁路重大工程地质风险分析》报告。


  17名专家学者分别针对工程地质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和工程地质实践中的关键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作邀请报告。


  10月18日下午,大会闭幕。会上,第五届“谷德振青年科技奖”获奖名单揭晓,龚文平、宋盛渊、王浩、王东坡、薛雷、卞夏、于永堂7人获奖,我校教师龚文平教授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