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学生记者张雨禧)“听到许多新的观点”“对记者职业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在《名记者研究课》上,任课老师丁洁设置的“未来记者辩论赛”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谈论着感悟,创新课堂收获了同学们点赞。
除了课堂设置辩论赛,艺术与传媒学院还邀请专业记者分享经历,将教室搬进广播电台、见证作业成为媒体素材……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加入了不同的“音符”,如今,课堂正从“独唱”变为“大合唱”。
学生当主角 “不服来辩”
观察大学的一些课堂,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场一直存在,甚至出现“任老师认真讲课,我自岿然不动”的现象。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思考?这是课堂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丁洁经过摸索和观察,发现辩论赛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措施。《名记者研究》课上,她组织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完成组队,课下围绕辩题自主查找资料、准备观点和论据。论及辩题的出处,主要来自任课老师丁洁十多年新闻从业生涯的思考。“我们的辩题包括:在平台型媒体兴起的时代,专业记者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全媒体时代,在记者的技能中采写能力更重要还是新媒体呈现能力更重要?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媒体时代,这些问题是每个记者每天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全媒体时代记者必须认真解答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教室,从课堂讲授中寻找答案,丁洁的预期得到了理想的反馈。“有一次老师讲到名记者邵飘萍,当我听到‘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时立刻就记录下来,刚好可以佐证我辩论赛的观点。”2018级学生张娇说。
“对方辩友请注意不要扩大辩题的界定”“人人当记者不等同于人人是记者”,辩手们抓住对方漏洞,伺机反驳。“有关数据显示受众更爱看视频而非文字”,辩论双方旁征博引,毫不相让。辩论赛结束,由同学们现场投票决定胜负。
不管是辩论赛,还是ppt汇报研究成果等方法,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可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从被动的接收者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一线记者进课堂 讲授新闻实践“秘籍”
除了在《名记者研究》课上进行辩论赛外,为整合媒体资源优势,在课堂与新闻业界搭起一座“无缝对接”的桥梁,一线记者走入课堂,分享经验。
《广播新闻业务》课上,一名专业记者受邀进行讲座,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一节课的主题为智媒时代的新广播,这位特别的“老师”经验丰富,介绍了自己在湖北省广播电视台的工作经历,以及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制作广播节目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秘籍”。同学们收获颇丰,了解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以及智能媒体兴起,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可以如何应对、如何转型。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次次点滴的感悟,对于教室内的同学来说,记者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不再是电视和广播中的影音,抑或报刊上的白纸黑字,而成为可感可触的、与在职新闻工作者近距离交流的机会。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时代赋予的挑战。
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记者,邀请一线的记者到课堂中来,和老师共同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参与的热情变得高涨。
教室搬进直播间 校媒协同沉浸式教学
亲手使用专业设备、坐在播音台感受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走出了校园,前往广播电台实地探访。这是课堂的外延,涵盖一部分教学内容,是课程的重要一环。
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的,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湖北广播电视台,详细了解广播节目从策划到制作、审核、播出的一系列流程。二十余人挤在不足20平的录音室,针对广播节目制作,同学们积极提问,老师也耐心回答。
在湖北之声演播厅,相关工作人员给同学们介绍了广播在融媒体时代是如何抓住机遇,制作出质量上乘的广播节目。在湖北广播电视台会议厅,湖北广播电视台专业编辑介绍了“九头鸟”APP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频道设置,覆盖范围和收听人数。
“原来广播台也有这么多配置”,通过这次实地探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媒体的互通互融,以及传统媒体行业转型中隐藏的无限可能性。
带领学生参观湖北广电融媒体直播间,通过从选题策划到采写制作的全流程指导,推荐学生课堂作品在省级媒体播发……老师的做法使得越来越多在校生的名字出现在了专业媒体的网站、报刊上。
面对课堂教学的这一转变,2016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陈镓鹏说:“这样一种创新的课堂形式,让我们能够认清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闻课堂奏响“大合唱”,老师、学生和媒体记者共同认识新闻、学习新闻,探索课堂教学的多样教学方式,拓展了我校本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空间。
上一篇: 2020年新年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