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新闻网讯(记者刘妍慧 雷龚鸣)当前,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讲好地大故事,传播地大精神。就在不久前的11月7日,我校迎来67岁的生日。当天上午,新华网微信公众号推送新媒体作品《中国地质大学,来了!》。该作品一经推出,引发热烈反响。三小时内,作品点击量突破10万+,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67年来,我校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其中不乏一批两院院士,包括该新媒体作品中提及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2018全国最美教师殷鸿福院士等等。地大人铭记“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贡献地大智慧、做出地大贡献。
新媒体作品《中国地质大学,来了!》,整合了文字、图片、动图、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内容,以生动、鲜活、俏皮的语言,展示了我校的活力和魅力。具体来说,这篇微信新媒体作品对我校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进行全景式的“画像”。该作品站在有温度、有情感的“个性化”视角,选取了《勘探队员之歌》、四重门、地质工作者雕像、逸夫博物馆等地大元素,将地大故事娓娓道来。作品中陈述的地大式场景包括:“经纬纵横处 这儿是地大”“地大之锤 凿出大地之光”“地质放大镜中的世界”“罗盘指引前行的方向”等。
校庆日当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信公众号及时转推了新媒体作品《中国地质大学,来了!》。地大人纷纷留言,送上暖心祝福:“我愿此生,江山作证;一心求索,风雨兼程。”“风等雨,从寒武纪等到了第四纪,地大在这里等你。”“从南望山到岱家山,从鲁磨路388号到锦程街68号,不变的是对母校的爱。”“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截止目前,该新媒体作品 “在看”数接近6000人次,作品精选留言中,关注度前三条的留言点赞数分别为2262、1390和1123。该新媒体作品为何产生广泛影响?记者进行简要“盘点”:在新媒体内容推送节点的把控上,抓住了地大校庆日这个时间节点,引发了海内外地大人对母校的情感共鸣。在具体媒介内容呈现方式上,作品采用了灵动、轻快的文字表达方式,图片选用了兼顾全景、近景、特写、平视、仰视、俯视等景别的叙事性场景,同时还配备了校园专访视频和动图,使得地大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得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再现。
为了做好网络新媒体传播,我校多措并举。在传播方式、内容打磨、对外合作等方面,积极开拓新局面。自2017年以来,学校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立足校园,面向师生,不断拓展新媒体思维,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内容和运营方式的创新,不断改进传播方式、手段,通过设计“小锤君”形象,推出地大官微形象标识,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匠心”制作标题,专注内容管理,提供立体化资讯服务等一系列举措,用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影像、清新的版式,构建起网络清朗空间,网络文化育人影响力持续增强。
近两年来,学校被中国大学生在线评为“新媒体贡献奖”;学校官方微信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高校十佳移动公众平台”;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中,我校师生获得10项奖励,我校获“优秀组织奖”;新媒体作品《为什么建议你报考地大?》,荣获“全国教育好新闻新媒体类三等奖”,成为全国获此奖项的15所高校之一;网络文化成果《用“心”讲好地大故事 用“情”传播地大精神》获评湖北省“最佳网络文化奖”。
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强网络新媒体建设,在传播内容和质量上下功夫,在传播的速度和效果上下功夫,在校园媒体深度融合上下功夫,不断开拓网络文化建设新局面。
上一篇: 机关党委召开主题教育调研与整改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