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在四重门前合影 张宏摄
地大新闻网讯(记者刘妍慧 通讯员 许峰 张立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依托我校成立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正式挂牌。将在地质、资源、水文、环境、工程、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等领域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国际交流,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开展地球科学国际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地学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此举只是学校67年来国际化办学的一个缩影。67年栉风沐雨,67年长歌当行,学校作为首批“211工程”高校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67年国际化办学足迹坚实而有力。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成立“丝绸之路学院”、筹建“中约大学”、创办三所“孔子学院”、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试点院校……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一幅生动画卷,展现着地大67年国际化办学的奋进姿态。
跟随国家步伐,国际化办学一路前行
我校的国际化办学最早可追溯至1952年。
当时,我国与苏联的交流合作紧密,应国家学习苏联经验的号召,学院筹备委员会确定苏联专家罗格诺夫来校协助工作。
学校组建之后,苏联专家帕夫林诺夫、拉尔钦科等一批苏联专家相继来校任教,他们在承担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还参与学校新专业和实验室建设,编写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指导课程设计等,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大批管理和专业人才,新生的共和国向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1万多名留学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赵鹏大便是其中一位。1954年,当时正在参与学院筹建工作的赵鹏大,带着祖国人民的殷切期望,满怀报国之志,远赴苏联攻读矿产普查勘探学研究生。“回国之后我到了北京地质学院工作,进行矿产普查勘探、数学地质方面的研究。”回忆起刚刚回国的情况,赵鹏大说,“我从事的领域在当时很缺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对外合作交流完全中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高等教育迎来崭新的春天,学校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得以恢复和发展。
1980年,45岁的殷鸿福作为中国第一批赴美进修学者奔赴大洋彼岸。他说:“国家给了我机会,我倍感珍惜。”在美期间,殷鸿福发表了6篇SCI学术论文,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刻苦研究的精神得到了美国同行的赞叹,世界著名古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纽威尔教授赞誉他是“中国学者的一位优秀代表”。
1994年,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签订合作协议 吴胜雄摄
此后,越来越多的地大学者开始走向国际学术舞台。至1987年,学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6人次,先后邀请美国、英国、法国、日本、联邦德国、丹麦、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教授258人次来校讲学。与此同时,学校聘请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讲授专业课程,与联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国外一批高校建立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同年,学校开始恢复接收来华留学生。1998年6月,来自伊朗的穆汉默德·内朗德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成为学校培养的第一位外籍博士。
新世纪以来,作为国家重点大学,我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苦干实干,砥砺奋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服务社会贡献力和办学规模、办学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国际教育学院成立,标志着学校国际化办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开设港、澳、台、华侨学生预科班的学校,当年招收港澳台及华侨预科班学生30人。
此后,学校对外交流“四面开花”,呈现出多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新格局。学校主办或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次数、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人数、邀请到校讲学或开展国际学术合作的外籍专家人数等都大幅增加,学校来华留学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逐步形成了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普通进修生及语言进修生多层次的留学生结构,形成了长短期来华留学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2年,我校倡导的“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成立 屠傲凌摄
近年来,学校坚持用国际视野来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积极探讨依托学生访学与联合培养、教师出国深造、重要学术岗位国际招聘、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多层次科技合作、留学地大工程等项目全方位推进国际化。作为发起者,联合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2所世界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为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出国访学、国际教育科技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丝绸之路学院”建设。
2014年,丝绸之路学院成立 屠傲凌摄
2015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的见证下,中国和约旦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合作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的框架协议》,并指定我校具体承担“中约大学”办学工作。在筹办工作的同时,学校同步积极推进试办招生,近3年以“中约大学”名义招收约150名约旦学生来校学习。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寻求地方支持,在毗邻我校未来城新校区预留建设用地约400多亩,用于我校国际校区建设,这为“中约大学”中国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今年3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预科教育试点院校;9月,“上海合作组织地学武汉学院”挂牌,这是我校国际化事业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又一里程碑式的大事,是学校新时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国际化步伐,推进“双一流”建设,打造“留学地大”品牌的重要举措,为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增添新动能。
2019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揭牌仪式举行
紧跟“一带一路”,释放地大能量
“我热爱中国、热爱地大,这里有好的老师,有我想学习的专业,我要留在这里,更好地实现我的梦想。”来自尼日利亚的帕斯卡已在我校学习了七年,目前正在我校自动化学院吴敏教授团队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共同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知道任重而道远,但是中国有句古话‘有志者事竟成’,我相信自己,更相信未来”。
像帕斯卡一样,目前,在我校就读的有来自110个国家近1300余名留学生,其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超过80%,这些青年在这个富有生机的大学里,为实现他们的成才梦而努力。
充分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和科研优势,着力培养一批对中国有感情、有才能的知华、友华来华留学人才,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端人脉资源,不断促进中外学生人文交流和合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声誉,是地大近年来开展留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留学生在毕业典礼现场留影 张宏摄
目前,学校已经构建了完善的“预科-本科-硕士-博士”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以及科学规范的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围绕“一带一路”沿线相关领域深度发展的建设需求和人才需求,学校提出了金色、蓝色、绿色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方案。其中,金色方案主要培养地质、土木、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蓝色方案主要培养石油工程、资源勘探、环境科学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绿色方案主要培养经济管理、金融服务、资源环境领域高层次人才。
学成回国后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大多数留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选择。为此,学校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调中心、南京地调中心、西安地调中心、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合作签订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合作协议》,校企合作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教学实习机会,同时,为留学生学成毕业后提供就业帮助,使他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建设工作中去。
2011年,在我校攻读石油工程硕士的苏丹籍留学生哈里与其他16名国际留学生一起,到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习,参加了不少实际项目的工作。毕业后,他就获得了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长期工作的机会。目前,哈里在该研究院的喀麦隆团队工作,被提升为高级工程师。他说:“我要让自己变的更加优秀,把中国的科学技术带回祖国,成为两国的友好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留学生参加三峡秭归野外地质实践实习
为夯实“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础,学校聚力打造“留学地大”品牌。推进“留学地大”计划,实施来华留学生源质量工程,凝聚高质量国际学生生源。从2019年起,我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生指标,全面向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倾斜,全面向高层次人才、教授、博导、优秀青年才俊和有国际合作项目的导师倾斜。以质量建设为本,启动推进来华留学教学改革项目、全英文授课专业项目建设和教材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丰富国际学生培养体系。
积极开展学风建设教育活动。加强对课堂教学阵地的建设管理,加大培养过程督察的力度,完善国际学生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培养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实施学业预警和学分定期清查机制,及时掌握留学生学习情况。资助国际学生参加主流国际学术会议。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国际学生和导师奖励。将留学生的学风与评优评先紧密结合,创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和人才培养环境,打造“学在地大”“严在地大”声誉和“留学地大”品牌。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1月,丝绸之路学院成立了“国际学生学术互助中心”、《丝路讲坛》和《丝路博士公益课堂》,旨在通过学术互助,加强学术交流,让国际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国际学生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促进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打造“留学地大”品牌,推动学校国际化核心战略的落实,留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013年,来自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夏瀚在我校环境学院祁士华教授指导下,攻读环境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短短3年半的时间里,他不仅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学业上也取得累累硕果,毕业后到桂林理工大学工作,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外籍专业课教师、我校第一位在国内高校任职的巴基斯坦学生。目前,工作仅两年时间,他已发表5篇SCI论文。他说:“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我更希望自己发挥才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中巴交流合作的桥梁。”
2017年,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揭牌 张玉贤摄
近年来,学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资源、环境等问题开展研究,构建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促进与沿线各国教育合作和科技协同创新。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匈牙利罗兰大学等30余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搭建“俄罗斯中亚地质资源环境研究中心”“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开展有关地质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研究项目。举办“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丝绸之路大学校长论坛”“丝绸之路青年领袖论坛”等,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地球科学教育和研究协同发展。
探索有效模式,扩大合作办学“朋友圈”
德国萨克森州政府及商务访华团来校访问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8年,我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的“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这是我校首个正式招生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是国内首个本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项目。首批38名学生于2018年9月开始上课。
该项目课程设置融合了我校地下水及滑铁卢大学水环境学科的优势,引进滑铁卢大学 ESL 英语教学体系、专业教学人员、教学管理系统及资源,着力培养水资源领域创新复合型国际一流人才。科学规划,分阶段实现专业和学科建设,将有效整合双方在水文地质、环境和生物学的优势资源,并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整体带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师资培养、国际交流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我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
2018年,“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加合作办学开学典礼
围绕国家人才战略,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深入研究国际有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思想,特别研究地球科学发展和地学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国情校情,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采取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等多种举措,到2018年底,已做好推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论证的各项准备工作,与教务处、各学院共同推进学分互认政策。
2019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我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日本九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悉尼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达成学分互认协议,并成功制定了本科生学分计划课程,本科生联合培养或交流项目。
同时,我校与英国杜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波兰AGH科技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校级合作地质学、环境科学、工程地质领域的国外实践平台。同时,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捷克理工大学、韩国建国大学等合作开展了人文社科学科的海外实践项目。
我校学生在澳大利亚开展野外地质实习
目前,我校每年可为本科生提供50余项短期实践访学项目,实现了本科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出国比例逐年递增,2018年达到926人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的规模达到100%覆盖,每年出国开展学术研究的研究生500余人次。
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魅力
“越南是中国的邻居,越南也有中秋节”,今年暑假,越南留学生阮氏燕作为丝路志愿队成员,来到湖南省绥宁县武阳镇雀林村国学堂进行志愿活动,她给孩子们讲授《中越文化》,并在课堂上教授孩子们中国书法,和孩子们一起书写“我爱你中国”。通过支教、参观苗族木房子、参观袁隆平杂交水稻田等,丝路志愿队的留学生们更深地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地的生活方式。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现代化中国,学校组织开展“中国故事讲堂”系列活动,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将已形成品牌效应的文化课程、社会实践体验活动、秭归教学基地专业实习、企业联合培养、“对话留学生”等内容整合和提升,形成了一本系统、立体、生动的“中国读本”,为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我校留学生在中华龙狮大赛上获奖
学校开设了《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旅游城市》《当今中国》等课程,以及书法、篆刻、国画、京剧、舞龙、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帮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国情、风俗习惯、人文特色、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切实提高留学生的人文素养,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
2018年,第二届湖北省高校境外学生书画篆刻展在我校举办
“中国故事讲堂”让各国学生置身其中,成为中国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同时又在认知、认同和践行的过程中成为了中国故事的书写者和传播者,从而为世界全面、真实、深入地了解中国打开一扇窗口。
留学生参加武汉民俗文化节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青年等群体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潜力和作用,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文交流品牌。自2007年以来,先后与美国布莱恩特大学、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以及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合作建设三所孔子学院。这三所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所在地及周边地区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方面的中坚力量。
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展
目前,三所孔子学院年注册长期汉语生约6,000人,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约130场次, 如中国农历新年联欢及庆祝活动、中文夏令营、金茉莉中国电影节、“敦煌: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融”活动、中国文化节等。中外双方每年约有100多名师生经三所孔院到对方国家开展教育文化交流活动。学校通过孔子学院平台先后派遣师生艺术团赴美国、缅甸、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巡演8次,多次派遣艺术家、武术家到孔子学院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我校师生赴美参加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文化交流活动
我校在新中国的阳光下应运而生,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办学的重要职能,回首学校发展之路,围绕国际化办学付出了大量努力,成效显著。67年的岁月洗礼,67年的不懈探索,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已经融入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今后的国际化办学,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稳健的步伐,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图片除署名外,由国际合作处提供)
下一篇: 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校长一行来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