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号文件下发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学院针对学生党建的实际,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四个一”工程,探索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以党建促学风,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四两拨千斤,促进了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一、加强针对性,实施“四个一”工程,探索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从总体上讲,当前学生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有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有值得信赖的马列主义信仰,在专业学习和学校各项活动中,他们起着很强的表率和带头作用,他们是学校、老师和学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学生中的中坚和骨干。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加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和青年大学生所担负历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潜入校园,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党性观念、党员意识弱化,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不够明显,表现为有的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以功利的心态加入到党组织,组织上入党了,思想上仍没有入党;有的党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不高,党性观念不强,对党的认识肤浅,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有的党员党性观念不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请示,不汇报,组织纪律松懈,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党员把个人发展看得高于一切,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传、帮、带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有的党员入党前和入党后两个样,“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 入党前“跑步走”、入党后“踏步走”甚至“退步走”的现象。
上述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使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和纯洁性大打折扣,也影响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力。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管理学院党委从2004年年底开始,在学生党员中实施“四个一”工程,积极探索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四个一”工程要求每名学生党员帮助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进步,带动一名成绩有困难的同学进步,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项科技创新活动,至少公开发表一篇科研论文。“四个一”工程把学生党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同服务他人的要求结合起来,起到了浓厚学风,增强党性观念的效果,也发挥了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打铁还得本身硬”,学生党员要在专业学习、思想进步方面起到带头作用,自己首先得做学习专业知识和政治理论的模范,只有把这些知识自己理解透彻了,才能阐述清楚,才能对后进的同学进行帮助。“四个一”工程要求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并形成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必然促使学生党员深入思考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浓厚学校科技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实现转变。
二、注重实效性,以党建促学风,发挥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
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在大学生中进行的具体政治行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灵魂工程。可以说,学生党建工作既是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合理结果,又是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学生党建工作的教育、管理、使用等环节构成了一个严格的体系,从而使得学生党建工作不是单纯的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它对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杠杆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党建工作对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的杠杆作用。
一是通过“四个一”工程带动学生政治理论修养的提高。通过突出学生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带团建,以学生党支部带动团支部、班级,特别是“四个一”工程的开展以学生党员带动青年学生,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全体,带动全院青年学生不断兴起学习理论、提高素养的高潮,从而增强青年学生为党的伟大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正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二是通过开展“四个一” 工程,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意识的增强。“四个一”工程以党建工作作为育人的“杠杆”,把握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既有对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的要求,也有对政治上向党组织靠拢的要求,更反映和体现了时代特征,要求学生党员具有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四个一”工程的开展体现了一种鲜明的导向,通过党的建设、党员的发展、培养和教育工作,把青年学生中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他们不断壮大这一队伍的力量,以骨干带动全体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是通过开展“四个一”工程带动学生良好成才氛围的营造。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党的思想建设带动团的思想建设,以党的组织建设带动团的组织建设,以党的作风建设带动团的作风建设,在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在全方位、全员育人格局的建立,在社区、社团的建设,在学生特殊群体的帮扶,在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抓好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成才环境。
三、把握关键环节,四两拨千斤,党建杠杆撬起了人才培养的平台
通过开展的“四个一”工程,我们把握了学生党员再教育的关键环节。对新发展的预备党员,我们要求他们填写《参加四个一工程登记表》,确定帮扶对象,制定大学期间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计划,并将“四个一”工程落实的情况作为预备党员转正的条件和党员年度考核的内容。
“四个一”工程的开展,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不仅搭建了学生党建的平台,而且通过党建这个杠杆改进了学风,撬起了人才培养这个平台。
学院2006届毕业生黄晓明曾经因为多个学分不通过,面临被退学的境况。“四个一”工程开展后,班级党员主动找到该生,在学习上给他提供帮助,并监督该生远离电脑游戏,一起自习,一起讨论问题。2006年6月,该生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用他的话说,是“四个一”工程的开展和身边党员的帮助使他重新燃起希望,没有身边党员的帮助,他很难想象自己能够重新毕业。类似黄晓明同学的这种情况还有许多。“四个一”工程使党员的辐射作用得以发挥,在学院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四个一”工程开展以来,党员违纪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对党员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学生党员的带动下,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了,课堂纪律和考风考纪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学院探索和创新了育人的模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在学生党建“四个一”工程的推动下,近年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热情高涨,成绩明显,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见表1、2)。
表1:近三年管理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情况
年度 参赛人数 学校表彰人数 省级奖项 全国奖项
2004年 22人 9人 一等奖1项人 银奖1项
2005年 31人 7人 二等奖1项
2006年 58人 21人 特等奖1项 银奖1项
表2:近三年管理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情况
年度 参赛人数 全国特等奖 全国一等奖 全国二等奖 全国三等奖
2004年 585人 1人 1人 18人 27人
2005年 505人 1人 6人 8人 23人
2006年 427人 4人 10人 22人 19人
“四个一”工程的开展促进了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三年来,学院学生共有20人入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133人考取(含保送)研究生,获得省级大学生课余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学生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51篇(见表3)。
表3 近三年管理学院学生发表论文情况
年度 发文总数 普通期刊 核心期刊
2004年 21篇 15篇 6篇
2005年 83篇 55篇 28篇
2006年 47篇 24篇 23篇
合计 151篇 94篇 57篇
在“四个一”工程的推动下,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086031班学生张景荣编写的《奥赛三级跳》、《金牌奥数举一反三》(全套9册)由广州出版社公开发行,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销售;学生彭旭敏、李宗世的诗集《南望山心语》在2006年10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四个一”工程还带动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仅2006年,学院就有66名学生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24名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17名学生获得计算机初级程序员证书。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强烈。2006年,学院共有260余名学生递交了学生科研立项申请,经过筛选,92个学生科研项目得到立项,其中学校资助14项,学院资助24项。学院还成功地举办了富有特色的首届 “FIC”模拟决策大赛,这些项目的研究为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我院被学校授予“大学生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第七届青年科技节先进集体”、“学生科技报告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管理学院党委充分认识到,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就学生角度而言,就是要围绕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抓党建。实践表明,以
上一篇: 关于推荐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专著
下一篇: 在师德的绿荫下健康成长